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中班教案 >

中班语言活动反思

中班语言活动反思

时间:2022-12-15 赵老师教案网

[荐]中班语言活动反思1000字。

赵老师教案网栏目精选:“中班语言活动反思”,欢迎阅读。

踏入职场写文档是少不了的一步,我们也会想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学习范文写作方式,可以让我们提升写作效率,值得借鉴的范文是什么样子的?也许下面的“中班语言活动反思”正合你意!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中班语言活动反思【篇1】

活动目标:

1、理解儿歌内容,知道长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激发幼儿的爱国情感。

2、学习词语:脊梁、儿郎。

3、引导幼儿在儿歌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请家长帮助幼儿搜集有关长城的资料。

2、童谣录音、挂图。

活动过程:

一、说说长城

1、你去过(或听说过)长城吗?你心目中的长城是什么样的?

2、幼儿看挂图,听老师介绍长城。如:长城是什么时候建造的?秦始皇为什么要造长城,多少人造的长城,长城有多长,长城有多少作用等。

3、引出童谣: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一首有关长城的儿歌《长城谣》

二、欣赏童谣

1、放录音,请幼儿欣赏

2、提问:脊梁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城是山上一道脊梁呢?长城是谁造的?好儿郎指谁?

三、童谣对唱

幼儿自由分成两组,对唱童谣。

长城谣

长城长城长长

筑起一道城墙

长城长城高高

山上一道脊梁

多么高?顶天高,

多么长,万里长。

要问长城是谁造?

中华民族好儿郎。

活动反思:

语言是人与人交往的一种工具,所有的心理活动都参与语言,人类生活离不开语言,因此语言教育至关重要。幼儿期虽然具备了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本潜能,但最终语言发展的水平却取决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及后天的学习、锻炼、应用。幼儿语言教育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教育活动,是幼儿全面素质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班语言活动反思【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诗歌《摇篮》的意境美,感受诗歌中的爱。

2.学习朗诵诗歌《摇篮》,并进行诗歌创编。

3.理解诗歌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4.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大胆参与讨论。

5.萌发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学习朗诵诗歌《摇篮》。

活动难点:创编诗歌内容。

活动准备:

课件《摇篮》

活动过程:

一、欣赏诗歌《摇篮》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诗歌,并问幼儿听完诗歌后的感受是怎样的?

2.完整播放课件诗歌欣赏,让幼儿倾听一至两遍,进一步体验诗歌意境。

3.分段播放,分段讨论: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例如:看到了海浪、白云;想到了遥远的夜空,星星不停地眨着眼睛、笑着闹着,渐渐地它们累了,在蓝天的怀抱里慢慢地睡着了,大海浪花翻滚,鱼儿在浪花的飘摇中睡着了;感受到了微风轻轻吹过,抚摸着花儿,花儿笑着睡了,妈妈轻轻地哼唱着歌儿,摇着宝宝的摇篮,轻拍着宝宝,宝宝甜甜地睡着了)

二、学会根据图片整体朗诵诗歌

1.图片逐渐展示,让幼儿看图片说整体诗歌内容。

2.根据图片完整有感情的朗诵诗歌诗歌欣赏。

三、创编诗歌

1.教师可启发幼儿:蓝天除了是星星的摇篮,还可以是谁的摇篮

2.教师向幼儿展示课件中的仿编诗歌,继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活动延伸:

让幼儿为自己创编的诗歌配画。

活动反思:

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都是非常积极主动的,对仿编诗歌充满了兴趣。通过本次活动我也深深感到教育的契机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捕捉和把握,活动的效果取决于我们深入思考和有效的组织。

中班语言活动反思【篇3】

活动背景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身体能活动的一些部位,对身体感兴趣。

2、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3、发展幼儿思维和口语表达能力。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纸偶娃娃,人物动、静活动图片,如跳舞、织毛衣、踢足球等,记号笔等。

活动过程

一、做游戏木头人

孩子坚持不了多久,就会动的,老师正好作小结。

老师(小结):人不动是很难受的,因为我们都是有生命的。

二、跟着音乐动一动

让灵动的身体与前一个活动木头人形成鲜明的比较。

三、说说:人有哪些活动

老师:跳舞是一种活动。(出示图片)她在干什么?织毛衣是一种活动。(出示图片)踢足球也是一种活动。你们知道,人还有哪些活动呢?了解人的许多活动,感受生命的丰富。

四、说一说:身体的哪些部位能动

人们怎么会有那么多活动呢?是因为人的身体的许多部位能动。

1、边动边记录:你的身体有哪些地方会动的?

记录在纸宝宝上。

2、讲讲哪些地方能动,讨论:

这个地方能动使我们可以做什么事情呢?

如果不会动会怎么样?

这里会生什么病?

通过能动和不能动的比较(在感受不会动时,可以请孩子尝试不动某部位,做一件事,可以有这样的指导语瞧,不动不行吧、动了才方便呢等等),感受活动部位,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

3、介绍骨折、脱臼。

与生活保健相融合,如果能与本班孩子的健康情况相结合则更好。

五、我们身体会动的地方还很多,我们以后慢慢去发现

这个活动还没有完,因为事实上,孩子对自己身体的发现还没有停止,可以在教室挂本本子,供孩子进行专题记录。

活动反思

在培养幼儿的语言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进行培养和训练,让幼儿多看、多听、多说、多练,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那么,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健康的发展。

中班语言活动反思【篇4】

活动目标:

1、愿意用语言、动作表现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2、知道不同的动物脚的数量也不一样,产生了解动物的兴趣。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仔细倾听故事,理解主要的故事情节。

5、引导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学习,感悟生活。

活动准备:

课件,操作材料(画脚、按脚画点子、动物头饰等)

活动过程:

1、游戏猜猜它是谁,引起幼儿的活动兴趣。

(1)出示课件画面1:天气多好啊,小动物们来到草地上了。咦,它是谁呀?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点击画面)公鸡是怎样走路的?谁来学学?(抬头梃胸)

(2)又有一个动物朋友来了,它呀有四只脚,猜猜它是谁呢?(点击画面)小兔是怎样走路的?(蹦蹦跳跳)

(3)这是谁?它有几只脚?我们一起来数数六只脚的螳螂是怎样走路的?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大摇大摆)

(4)螳螂有六只脚,可是有一只动物它的脚比螳螂还要多,会是谁呢?(出示螃蟹)螃蟹有几只脚?它是怎样走路的?谁来学学?(横冲直撞)

2、欣赏、理解故事。

(1)小动物们来到草地上干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听故事《数脚》幼儿欣赏故事前半部分。

(2)提问:小动物在草地上干什么呀?小鸡是怎样说的?小兔呢?螳螂呢?螃蟹呢?

(3)小动物们正说着,谁来了?(放蜈蚣录音)蜈蚣说了什么?蜈蚣有多少只脚呢?(幼儿猜测)

(4)教师讲述故事后半部分后,幼儿一起给蜈蚣数脚原来小蜈蚣有42只脚。哇,有那么多的脚,所以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百脚。

3、引导幼儿共同讲述故事,学做夸张动作。

小动物们数脚的故事有趣吗?我们一起来讲讲故事、做做动作好吗?

4、迁移经验。

看这儿还有许多小动物呢!这里的动物呀没有脚,请你先看看它是谁?有几只脚?帮它把脚画出来;这里的动物有几只脚呢,请你来数一数,然后用点子来表示;这里有动物胸饰,你可以和朋友说说它是谁?有几只脚,是怎样走路的,并戴上头饰玩一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操作游戏,然后简单交流。

附:

故事:数脚

天气真好,小动物们来到草地上,比谁的脚多,谁的脚少,谁的脚用处大。

公鸡说:我有两只脚,走路抬头挺胸。

小兔说:我有四只脚,走路蹦蹦跳跳。

螳螂说:我有六只脚,走路大摇大摆。

螃蟹说:我有八只脚,走路横冲直撞。

小蜈蚣皱着眉头说:我有几只脚?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公鸡说:我来帮你数,1,2,3,4,哎呀!再往下我就不会数了。

小兔说:我来帮你数,1,2,3,4,5,6,哎呀,我也数不清。

螳螂说:我来帮你数,1,2,3,4,5,6,7,8,哎呀,我越数越糊涂。

螃蟹说:我来帮你数,1,2,3,4,5,6,7,8,9,10,11,12,哎呀,不好了,螃蟹数不清楚,累得口吐白沫。

小蜈蚣到底有多少只脚?原来,蜈蚣有42只脚。

活动反思:

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都要涉及到教什么、为什么要教、如何教这三个问题。在选择教学活动的材料(或者说是内容)时,不同的教师会带着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价值观去选择,同样的教学材料,不同教师对它的价值的认识是不一样的。数脚这个故事,不仅语言生动、内容有趣,而且故事中渗透了科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整合性。我们都知道,年龄越小教育内容越需要整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所以,数脚是一个十分适合中班幼儿的教学内容。如果用好了这一内容,幼儿至少可以获得以下几方面的发展:1、可以丰富幼儿的语言;2、积累有关动物的脚的知识经验;3、提高数数的能力;4、激发了解各种动物的兴趣;5、体验自主表现的快乐,保持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

那么,该以什么形态来呈现内容,以什么方式进行教与学,才能让活动的价值在幼儿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呢?我在设计活动时,将活动定位为侧重于语言领域的综合活动,以整合的理念为指导,不论是活动目标,还是教学的方法、手段、幼儿的表现方式,都体现了整理的理念,充分考虑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尊重他们的学习主体地位,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在第一个环节猜猜它是谁中,每种动物都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我以有关脚的不同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大胆想象,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现自己对动物走路方式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帮助幼儿提炼,使幼儿对抬头挺胸、蹦蹦跳跳、大摇大摆、横冲直撞等词语的学习显得非常自然,体现了《纲要》所提出的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要求。在第二个环节欣赏理解故事中,首先引导幼儿在欣赏故事前半部分的基础上,学说小动物的话,给幼儿提供了一个语言交流、学习的机会;接着设置了蜈蚣有几只脚

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层次目标清晰,各环节过渡自然,活动气氛非常宽松。我能注意倾听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师幼互动比较充分有效,对幼儿的反应,能及时以适当的方式给予应答,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表现空间,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从幼儿表现来看,幼儿始终处于一种主动的学习状态,参与活动积极性高,在愉快的氛围中建构了新的知识和经验,在原有水平上获得了发展。

但活动中也有缺憾的地方:1、活动没有很好地把握好拓展幼儿经验的机会,如:在第一环节中,当两只脚、四只脚、六只脚、八只脚的动物出现时,可以引导幼儿想想、说说,还有哪些动物是两(四、六、八)只脚的?以此丰富幼儿有关动物的知识经验。对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东西,如:蚂蚁有几只脚,可以在活动中可以利用幼儿的同伴资源直接解决,而不一定什么都放在活动之后。2、在分组操作中,对每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够了解,如何照顾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还值得研究。3、在模仿动物的时候,自己显得有点放不开,动作不是特别形象逼真。

中班语言活动反思【篇5】

活动目标:

1、聆听散文,体味散文优美的语言和意境。

2、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引导幼儿在散文中学习,感悟生活。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活动准备:

1、鱼缸、花瓣儿鱼

2、故事ppt、背景音乐。

3、知识储备:已观察过桃树、杏树、梨树等开花的树,并进行过捡花瓣的活动。

活动过程:

1、导入:

小朋友们,老师昨天去看桃花了,捡来了许多漂亮的花瓣,请小朋友说一说这些花瓣像什么?(自由想象、表述)老师还带回了一件很美的礼物给大家(出示:花瓣儿鱼),这是什么?花瓣在水里游好像什么?有一天,花瓣飞到了小溪流里,变成了花瓣儿鱼,你想听听这件奇妙的事情吗?下面李老师来讲给你们听:

2、倾听第一遍散文(配乐朗诵)

花瓣儿鱼是什么变得?花瓣儿鱼为什么比小溪里鱼还漂亮?

3、看课件,朗诵第二遍

有了花瓣鱼,小溪为什么变成彩色的、香喷喷的小溪了

4、再次闭上眼睛聆听散文

这是一篇很美的散文,所以我们要用很美的语气来读,下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听着散文,想象一下你都看到了什么美好的东西?

5、体验活动

请小朋友把事先捡来的花瓣撒进容器里,变成一盆漂亮的花瓣儿鱼,然后请小朋友把花瓣儿鱼拼摆成一条彩色的香喷喷的小溪。

6、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读了一篇很美的散文,叫做什么?下面,请小朋友们把今天听到了、看到的、想到的美丽的东西都画出来吧!

活动反思:

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花瓣,孩子们也很喜欢这节课,当花瓣三栽树盆组坡的小河里的时候,孩子们都特别兴奋,整节课效果非常好。

中班语言活动反思【篇6】

教学目标:

1、让幼儿理解并运用越越的句式描述物体的变化,知道形成事物发展的概念。

2、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3、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

4、能自由发挥想像,在集体面前大胆讲述。

5、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准备:

每组一盒七巧板,彩笔一套。

教学过程:

一、组织幼儿。

二、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1、教师击鼓,鼓声由重到轻,速度由快到慢。

2、组织幼儿练声,声音由高到低、速度由慢到快。

三、启发幼儿用越越的句式描述声音的变化。

1、提问;刚才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些声音是怎么变化的?用一个什么样的词来说说这些声音的变化呢?

2、启发幼儿用越越的句式描述声音的变化。

四、交代游戏的规则。

1、每人必须用越越的句式说话。

2、注意倾听别人的讲述,不能重复别人的语句。

五、教师指导幼儿游戏。

1、幼儿主动运用越越的句式描述物体和现象的变化。回答正确的奖励一块七巧板。

2、根据幼儿的讲述将越越和越来越两种句式进行比较鼓励幼儿用越越来讲述。

六、竞赛活动:看谁说的多。

1、教师启发幼儿从大自然动植物和天气的变化、日常用品的变化、人体特征的变化等方面来思考。练习说话。

2、分组运用越越的句式创编语句,讲的好的又不重复别人的语句的幼儿奖励一块七巧板。

3、统计谁说的多,给予奖励。并总结。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我觉得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根据自班幼儿的特点进行教育活动才会得到最好的效果。在以后的语言教学中,我会继续发现新的教学模式,并根据这次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加以调整和改进。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zhongbanjiaoan/45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