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学设计 >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童年水墨画课文三年级教案设计仿写

时间:2024-10-29 赵老师教案网

童年水墨画课文三年级教案设计仿写(经典八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的水墨画》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水墨画课文三年级教案设计仿写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染、笠等13个生字,学写染、碎等11个生字。

2.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如:从“染”字体会溪水的绿;从“蹦跳"一词体会儿童钓鱼的欢乐;比较小蘑菇和儿童的相似之处体会采蘑菇儿童的可爱。

3.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4.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生活的欢乐。

教学重点: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续编诗歌的第四小节,体现儿童的欢乐。

一、视频导入师:视频里播放的是什么?

生:视频里播放的是水墨画。

师:这是我们中国独有的传统绘画——水墨画板书: 童年的水墨画, 齐读课题

师:猜猜童年的水墨画会画些什么?(生交流)那你们会干什么?

师: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课文,正音,梳理内容。

(一)了解组诗。

师:《童年的水墨画》一共有几幅画?

生:三幅师:哪三幅呢?

生:分别是《溪边》、《江上》和《林中》师:我们看这三首小诗虽然地点不同,但写的都是小朋友的童年生活。那么像这样子主题相同的几首小诗放在一起,我们就称他们叫组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

(二)认读词语,正音。

师:生字词读准了吗?我们看第一组词,谁会读?(指名读)染绿钓竿扑腾碎了

师:“扑腾"这个词,在这读第一声,连起来读一遍“扑腾一声”(全班齐读)。指名读整首诗。

师:诗中有一个多音字“当dànɡ作",我们一起来读。我们汉语就有这个特点,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当中,它的读音也可能发生变化。所以我们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

师:我们一起来看第二组词语,谁来读?戏耍浪花你拨我溅水葫芦

师:我们来看这个词“你拨我溅”,齐读。这组词语当中也有一个读音发生变化的,发现了吗?请你说。

生:水葫芦师:“水葫芦"轻声的。我们一起读一遍。水葫芦是什么?猜猜是什么?(出图)这就是水葫芦,它是长在水里的一种植物,我们看它叶柄处圆圆的,像个葫芦,所以人们就叫他水葫芦了。水葫芦到了课文中还发生了变化,发现了吗?

生:水葫芦的左右都加上了双引号。

师:加了双引号的水葫芦,还是原来的水葫芦?

生:就是钻入水里的小朋友。

师:我们班小朋友真厉害,一下子就读懂了这个词语特殊的含义。看来刚才读书的时候是动了脑筋的,来,我们一起读这两行。

师:我们来看第三组词语,开火车读。清清爽爽明明亮亮蘑菇斗笠

师:这组词语中也有一个轻声,我们一起读读,我们来看这个词。“斗笠”这帽子是什么编的?我们看“笠"的偏旁就知道了。竹子编的帽子就是斗笠。文中有两句话写到了蘑菇和斗笠,找到了吗?(指名读)

师:戴着斗笠的小朋友和蘑菇很像。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齐读)

师:我们刚才自读课文,生字词读准了,句子也读通顺了,还读懂了大概的意思。这节课我们先欣赏第一幅画——溪边。(板书:溪边)

三、研读《溪边》,想象画面,感受诗中的美好。

师:找一位同学读这首诗,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来形容这幅画,你打算用什么字?

生:指名读《溪边》师:你们觉得《溪边》这幅画怎么样?就一个字来形容。

生:美、真、静师:还有其他想法吗?有的时候这幅画的特点就藏在这首诗的文字当中,再仔细看看你还有没有什么字?

生:还有“绿”。

师:同样一幅画,我们找出了这么多不同的字。现在就请同学们选择一个最认可的字,对照这个字,默读《溪边》,画出与这个字相关的内容,然后小组里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个字。

生: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我们先来说说“美"。你觉得这幅画美在哪里?

生:我觉得这幅画垂柳、山溪、人影都很美。

师:他觉得这幅画上的垂柳、山溪、人影都很美,我们一起来看看画上还有哪些美的景物?生:还有钓杆上的红蜻蜓也很美。

师: 我们一起来读这首诗,读出这景物的美(齐读)

师:我们再一起来说说“绿”。

生:山溪像绿带一样平静,连水都绿了,就连人影都给溪水染绿了。这幅画里都全是绿色了。

师:溪边不仅有绿色的景物,它还是一幅绿色的图画。这幅画里都全是绿色了。我们看着这样的诗句,不禁想起了两句诗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沿着玉带,你看到了一条怎样的山溪?

生:我看到了绿色的山溪。

生:我看到了一条长长的山溪。

师:这山溪像不像一个神奇的染料?想想还会有什么给这山溪染绿了呢?

生:我想还有红蜻蜓的影子,因为人的影子被山溪染绿了,那红蜻蜓的影子应该也被染绿了吧?

生:大山的影子也会被染绿了。

生:我觉得溪旁的大树也被染绿了。

生:可能鱼儿也会被溪水染绿了。

师:看来“染”这个字真神奇。诗中为我们呈现的是一颗绿色的世界,水中还有一个绿色的世界。同学们看,就在这一片绿色的世界当中,还有一种颜色。是什么颜色?它独特,它醒目,请你说。

生:它就是红色。

生:红蜻蜓。

师: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们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可是嫩绿丛中的一点红,这样红绿相衬的画面,我们小朋友在一首诗当中过读到过: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红绿相衬,这幅画是不是变得更美了?来,同学们来读这4行,突出绿和红来读。

生:指名读师:读的不错,还有谁来试试?把红和绿再突出一点?它把绿和红稍稍的延长一点,色彩的美是不是就出来了?来,我们一起来试试。生齐读。

师:《溪边》真是一幅美丽的画,画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生:钓鱼。

师:那你们想走进画中和他们一起钓鱼吗?(播放音乐)这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我们来到溪边,欣赏这如画的美景,到了溪边,人们才发现美丽的绿色世界,它还是一个安静的世界。你从哪里感受到“静"?

生:钓竿上上立着一只红蜻蜓而红蜻蜓,如果小朋友稍微移动,红蜻蜓就立刻飞走了。“立”是蜻蜓的标志性的动作,“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他从一动不动的红蜻蜓感受到静,你还从哪里感受到静?

生:这句话说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我在这一句感受到了静,因为这里面就提到了平静。

师:山溪平静的像一面镜子,这就叫“水平如镜”。我们再看看图上。想想溪边还会有什么让你感受到静?远处的山让你感受到静,多少年来大山就一直这么静静的望着这条小溪。他看得好,看到了远处的山真不错。还有什么让你感受到静?请你说。

生:第一句说“垂柳把溪水当做梳妆的镜子",镜子是不动的,溪水也很平静。

师:仔细听听这安静的大自然中还能听到呢?请你说。

生:我们可以听到扑通一声的声音,因为他说扑腾一声人影碎了。

师:你听到了后面的声音,那么在安静的环境当中我们能听到什么?请你说。

生:我们可以听到小朋友的笑声。师:远处传来的叽叽喳喳的声音,又听到什么了?

生:我们可以听到树上的小鸟在唱歌

师:是的.,有鸟鸣声,因为静,我们才能听到小鸟的歌唱。跟着李老师来深吸一口气。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草的和水的香气

师:大自然的气息让我们的心都静下来了。同学们来读这4行?读出安静。

生:指名读。

师:好的,还有谁来读?读的再静一点,来请你读。

生:指名读。师:把速度稍微放慢一点,静的感觉也能出来,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我们就在这静静的溪边钓鱼,我们坐在溪边的石头上,握着长长的鱼竿,把小手伸出来,(生伸出手)静静的等待。鱼儿上钩了。赶紧站起来拉。

生:伸手拉钓竿。

师:你们把鱼儿甩到哪里去了?钓到这么大一条鱼,你们开心吗?开心了会怎么做?

生:开心的时候我会高兴的大叫。如果我是钓到了鱼,我就会高兴地呼唤着小伙伴们:“我钓到了我钓到鱼了,我钓到鱼了。”

师:他高兴地欢呼起来,你会高兴你干嘛?

生:我会高兴的在在地上乱跳

生:我会在地上打滚。师:在书中也写到了我们小朋友的开心,一起来读。这句话你们读懂了吗?草地上蹦跳着鱼儿,老师也能读懂。那“笑声"怎么蹦跳呢?请你说。

生:是小朋友看到钓到鱼了,在草地上又蹦又笑。

师:小朋友的笑声都在草地上回荡了。我们小朋友刚才体验了一回钓鱼,就不知不觉把句子读懂了,而且还感受到了钓鱼的快乐。老师觉得《溪边》这幅画真有意思,一开始安安静静的,到了后面画面就动起来了,欢乐起来、热闹起来了。也正因为有了小朋友的欢乐,有了你们的笑声,这幅画就变得更美了,也变得更真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出前后静和动的变化,好不好?男女生配合读。

师(指导朗读):老师提个小小的建议,我们在读“静”的时候还是可以把声音放出来的,你要通过你的声音,你的朗读让别人感到“静",你也不用担心你的声音响亮了就不静了。注意只要心里静了,你就能读出“静,好不好?我们再来试一遍。男女生配合读。

师:我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在《溪边》这首诗中看到了一幅画,画中有美景、有色彩,还有静和动的变化,如诗如画,我们在音乐声中在一起来一读一读这首诗,把我们刚才的静、色彩都读出来,来,一起读。配乐尝试背诵《溪边》。

师:今天我们学完了《溪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组诗中的另外两首《江上》和《林中》。

四、生字指导。

师:下面我们来看今天要学的生字。墨竿染腾碎我们看上面一行是什么结构?生:上下结构。师:下面一行是左右结构。同样是上下结构,我们看“墨”是上大下小,“竿"上小下大,“染”是上下同大,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笔画的安排。我们看左右结构,“腾"这个字笔画比较多,我们看老师来写这个字师:“腾”是左窄右宽,所以我们的月字旁要写的瘦一点。我们看右边,因为下面还有马,所以这上半部分的笔画我们要注意稍稍紧凑一些,撇和捺要写的舒展,尤其是捺的起笔,我们离撇稍微远一点,这样子就打开了,“马”就进来了。同学们请在写字训练上描一写三,课后把这些字再练一练。五、课后作业

课后小练笔请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水墨画,并仿照《童年的水墨画》写一写。

童年水墨画课文三年级教案设计仿写 篇2

设计说明:

《童年的水墨画》由儿童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正音、读出节奏、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感性画面,领悟童年的乐趣,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回忆:“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老师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同学们,在你们的美好的童年生活里,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指导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4.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歌曲的渲染下,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这些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②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谁戴着斗笠?(出示小蘑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基础。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溪边》

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图片板贴):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应该怎么理解?

(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是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溪水“绿”“清”的特点。“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如,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带。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4.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

(2)是呀,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么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指名读、齐读,尝试背诵)

5.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水”比作“绿玉带”既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③有感情朗读。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画面由“静”变“动”)

③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

“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背诵并积累诗歌。

童年水墨画课文三年级教案设计仿写 篇3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

(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

(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

(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

(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1.以自己的认识说说什么是儿童诗?

2.用“3”和“O”说一首儿童诗?

3.用“小手十桃树枝”、“脚丫十柳树根”、“眼睛十风筝”“我+春天的土地”学说儿童诗?

4.自读《我想》,这首儿童诗表达了( )思想感情。

5.用“马路边+阳光+《水浒传》”“垂柳+山溪+钓竿+渔童”、“小河+刚出水的‘鸭子’”学写儿童诗。

6.自读《童年的水墨画》,《街头》《溪边》《江上》各写出了儿童的( )特点。

7.选背《街头》《溪边》《江上》。

一、以儿童诗《湖》为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儿童诗?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和“境”。

1.大人或儿童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叫儿童诗。

2.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二、抓住“3”和“O”的形态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意境,学写数字儿童诗。

三、指导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学写儿童诗。

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想》,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启发学生以“马路、阳光、《水浒传》,垂柳、钓竿、渔童,小河、小孩”为凭借,想象《童年的水墨画》意境,学写儿童诗。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年的水墨画》,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提纲

8.以《青蛙=蝌蚪》、《W=飞行的雁群》。《田园-收获=大地睡了》为题,学写一首儿童诗。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童年水墨画课文三年级教案设计仿写 篇4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2.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溪边》。

3.能说出溪边、江上和林中分别看到的画面。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

出示课件18:

2.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三首儿童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出示课件19: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出示字词,引入课题,温故而知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

出示课件20:

2.理解大意。指名生读诗,其余生边听边试着在每首的标题后加上动词,概括三首诗的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3.分组读诗,生概括全诗大意。

预设1:《溪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溪边钓鱼的情景。

预设2:《江边》主要写了儿童在江上游泳的情景。

预设3:《林中》主要写了儿童在林间采蘑菇的情景。

师:是的,这三首诗都写出了童年生活发生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三、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深入学习第一首《溪边》

1.画出文中精彩的语句,反复诵读、体会。并回答课件里提出的问题。

出示课件21.22:

提问:读了《童年的水墨画》你有什么感觉?

(1)预设:读了《童年的水墨画》我感觉作者写的真是一幅幅画,是童年生活的一个个镜头。

追问:如果溪边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呢?

(2)预设:看到了澄澈的碧绿的小溪,小溪中映出溪边的垂柳,映出了钓鱼孩子的影子。

预设:我看见了孩子钓竿上的红蜻蜓。

预设:我看见了当鱼钓上来时,那溪里的涟漪和碎了的人影、树影,以及在草地上蹦跳的鱼和手忙脚乱的孩子。

教师板书:(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2.过渡:同学们的想象真美呀!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的第一首是怎么描写的这美丽的画面的吧!

指名读第一句话。

问: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预设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预设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溪水很清澈,很平静。

出示课件23:

过渡:这里的溪水真是太神奇了,像梳妆的镜子,像漂亮的绿玉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3.默读后两句,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哪些不懂的?

出示课件24:

预设1:为什么说:“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呢?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大多数同学同样不明白。

老师点拨:我们如果联系上下文读一读,也许某个词语或者某个句子会给你灵感呢!自己试着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预设2:老师,我从这句话“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一个小孩在钓鱼。

预设3:我从“忽然扑通一声人影碎了”知道小孩钓上鱼来了,特别高兴。所有“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读出儿童的欢乐。指导学生有感情读好最后一句话。

预设4:老师,我不明白“溪水给人影染绿了”这句话。平时我们的人影都是黑色的,为什么这里溪水给人影染绿了呢?

过渡:这位同学能够联系生活经验来思考,很值得大家学习。刚才我们采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了最后一句,现在大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联系上文读一读,思考一下。

学生默读、思考。

预设5:老师,我从第一句话“溪水像绿玉带一样平静”,知道了倒映着垂柳的溪水很绿,所以人影倒映在溪水里也变成绿色的了。

为什么说溪水染绿了人影呢?你觉得这里哪个字用的最好?好在哪里?同桌交流。

预设6:“染”字用的好。这样把溪水当作人来写,就把溪水写活了。

预设7:这样写让人感觉溪水好像魔法师一样,特别神奇!

评价: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你来给大家读出这美丽神奇的景色吧!(生读)

过渡:读得真不错,你们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8:我从“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知道了前面写溪水和人影是绿色的,这里写的蜻蜓是红色的,颜色特别漂亮!

4.多么富有生机的画面啊!大家自己读一读这首小诗,读出景色的美丽,儿童的快乐!

(设计意图:学习课文,体会诗歌用词的精妙,抓住诗句内容、理解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理解分析能力、感悟能力。)

5.师范读: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出示课件25:

预设1:这是一幅色彩艳丽的图画,有绿色的柳树、溪水,连人影都被这溪水染绿了,还有红色的蜻蜓做点缀,真是美极了!

预设2:这是一幅有静有动的画,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都是静止不动的,因为它们在等待鱼儿上钩。鱼儿上钩后,这种静被鱼的挣扎,人的欢笑打破了,溪边热闹起来了。

6.同学们说的真不错。参照老师黑板上的词语,试着一起来背一背!(自由背诵、指生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江上》

1.如果说《溪边》是写儿童溪边钓鱼,那么《江上》是写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二首小诗吧!

(1)自读第二首,提出自读要求。

出示课件26:

(2)学生回答,想象这是一副怎样的画面。

预设:这是一幅快乐的戏水画。水中鸭子拍着翅膀玩耍,孩子们也用双手拨动着浪花,快乐地在水中嬉戏。

老师板书:(鸭子、孩子戏水)

(3)我们一起走进江上去看一看吧!

出示课件27:

读一读这句话,你从中知道了什么呢?

预设1:我仿佛看到了了孩子们像小鸭子一样在水里快活的游动。

预设2:孩子们在水中互相你拨我溅的嬉戏,真是太快乐了!

过渡:真是一群快乐的孩子们啊!男同学我们一起读一读,把孩子们的快乐读出来吧!

(4)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读一读,你知道水葫芦指什么吗?

出示课件28:

预设1:我觉得水葫芦应该是一种植物,在这首诗里指的是戏水的孩子们。

预设2:把孩子们比作水葫芦,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儿童游泳的本领很高。

通过“两排银牙”你体会到什么呢?

预设3:“两排银牙”应该是儿童钻出水面,张开嘴露出的白色牙齿。

预设4:我体会到儿童钻出水面激起的浪花伴着孩子们的笑声,真是太快乐、有趣了。

2.如果说《溪边》是一幅动静结合的画面,那么《江上》就是一幅活脱脱的动态图画了,读过之后,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出示课件29:

预设1:我感受到了孩子们像一群小鸭子,在水中嬉戏的快乐。

预设2:读了这首小诗,我感受到这些孩子的游泳本领可真高啊!

师:是啊!孩子们的游泳水平真高,可以在水里像小鸭子一样自由快活地游来游去。老师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出儿童的游泳水平高、戏水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三)自学第三首《林中》

1.总结学法: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学习了前两首小诗呢?

预设1:先读诗,找到不理解的地方,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读懂。

预设2:还可以联系生活经验、联系学过的知识等方面读懂不理解的地方。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请大家用刚才学过的方法继续学习《林中》。

2.学生根据读书要求,小组内自主完成第三首小诗的学习。

出示课件30:

3.小组汇报,班内交流。

预设1:这首诗中描写了雨后的树林里孩子们采蘑菇的欢乐情景。

预设2:林中有许多刚长出来的小蘑菇,还有一群孩子们。

预设3:我知道了第一句话“松树刚洗过澡一身清清爽爽,松针上一串串雨珠明明亮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大雨淋湿松树的样子,十分生动、有趣。一串串晶莹的水珠挂在翠绿细长的松针上,多么漂亮啊!

预设4:第二句话写了树下的小蘑菇。雨后,蘑菇从地下长出来,外形犹如一把张开的伞,也很像一顶斗笠,所以这里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蘑菇“戴一顶斗笠”,十分形象。又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了小蘑菇零零星星或成片成片地长在树下,像一朵朵小花开放在树下一样。

师:同学们总结的非常棒!“是谁一声欢叫把雨珠抖落”的呢?

出示课件31:

预设5:我觉得是在雨后嬉戏的孩子们。

预设6:孩子们的一声欢叫能把树上的雨珠抖落下来,足见这欢叫声是多么的响亮,多么的快乐啊!

诗的最后一行写到了“一个个斗笠像蘑菇一样”和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意思一样吗?

预设7:不一样。第一次出现的斗笠指的是小蘑菇,最后一行的斗笠指的是一个个戴着斗笠的孩子。

师总结:这真是一场快乐的《采蘑菇》图,雨后的山林中,蘑菇多多,人影绰绰。女同学们,一起把这首小诗来读一读。

师板书:(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四)这真的是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充满快乐的水墨画啊!你们真的是用心去读书,用心去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得很美很美。我们再来把课文美美地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注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

四、鉴赏写法,仿写诗歌

1.诗里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童年生活的欢乐片段,我们一起来总结本课诗歌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预设1: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预设2:通过捕捉镜头来记录童年生活的场景,有动态的美,还有一定的故事性。

出示课件32:

2.模仿这三首诗中的其中一首,记录下自己的童年梦想与童年趣事吧。

出示课件33:

3.生动笔习作,教师巡视。

4.交流作品,师生互动点评。

(设计意图:分析诗歌的表达特点,模仿诗歌特点,练习写话,训练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课后作业、总结延伸

童年,有太多值得我们记忆、收藏的场景,请大家课外多阅读其他儿童诗,丰富我们对童年生活的记忆。

六、板书设计

溪边钓鱼:小溪、垂柳、人影、钓竿、蜻蜓

江上戏水:鸭子、孩子戏水童年的水墨画

林中采蘑菇:蘑菇多多,人影绰绰

【课后反思】

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朗读训练。在儿童的眼睛里,世界是那么美丽;在他们的世界里,生命是那么自由,所以,在他们看来,梦想可以无限飞翔,快乐可以无限传达。因此,我在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让他们读个够,读个透,结合诵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并且鉴赏诗歌写法,用诗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为了强化学生语言实践,我在课的最后指导学生借鉴诗歌写法,借鉴诗歌的表达方法,诗化自己的表达方式,及时抒于笔端。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

童年水墨画课文三年级教案设计仿写 篇5

设计说明:

《童年的水墨画》由儿童诗人张继楼的《溪边》《江上》《林中》三首小诗组成。《语文课程标准》在中年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本课教学的重点意在借助诗歌这种体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进课文所描绘的画面意境之中。依据文体特征和教学重点,教学中主要以“感悟诗‘境’”为核心任务,以“读”为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读中正音、读出节奏、读中感知、读中悟境、读中悟情、读中积累”,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获取丰富的感性画面,领悟童年的乐趣,获得情感的体验,感受儿童诗的语言美、意境美,形成丰富的语言积淀。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和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激发回忆

1.播放歌曲《童年》,激发回忆:“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每当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老师就会想起自己童年时那一段段美好的时光。同学们,在你们的美好的童年生活里,有什么难忘的趣事吗?(指导学生自由交流)

2.导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张继楼的脚步走进缤纷的童年乐园,去欣赏那一幅幅精彩的“童年的水墨画”吧。(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墨”,说说这个生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从字形上猜一猜它的意思。

4.猜一猜:童年的水墨画上会“画”些什么?

设计意图:在歌曲的渲染下,引导学生交流童年中印象最深的趣事,勾起孩子们相似的回忆,更容易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之中,引起心灵上的共鸣,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打好基础。

二、初读指导,正音识字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朗读三首诗歌,将诗歌读正确、读通顺,注意生字读音。

(2)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从这三首小诗中分别读懂了什么。

2.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①指名朗读,读中正音。注意“染”是翘舌音,读rǎn,“爽”是翘舌音,读shuǎnɡ。

②齐读。

(2)理解部分词语:

①教师出示几幅水墨画,引导学生交流:知道什么是“水墨画”吗?这些水墨画上画了哪些内容?你怎么理解课文题目“童年的水墨画”?

②教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幅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课文中的`“水葫芦”加上了引号,你知道是指什么吗?为什么要把孩子们称作“水葫芦”呢?

③教师课件出示斗笠的图片,质疑:见过“斗笠”吗?诗歌中讲谁戴着斗笠?(出示小蘑菇图片,对比感知比喻的恰当。)

④引导学生运用其中的几个词语来说一两句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话。

3.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师生正音。

(2)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组织赛读,不仅要读准,而且要读出诗歌的韵味。

4.交流对课文内容的初步了解。

(1)自由说说读了课文后的收获,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在三首诗歌的标题后分别加一个动词短语,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板书:“溪边钓鱼”“江上戏水”“林中采蘑菇”)

设计意图:“读”是诗歌教学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只有在反复的朗读中才能引导学生慢慢走进诗歌的意境之中,才能将诗歌独特的音韵美、意境美在抑扬顿挫的声音中呈现出来。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运用实物图片和结合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词语,为理解诗歌内容、走进诗歌意境打好基础。在学生初读诗歌的基础上在标题后加一个恰当的动词,目的是帮助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溪边》

1.过渡:让我们先来走进第一幅“水墨画”,去欣赏一下在“溪边”发生的趣事。

2.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引导自主学习。

默读诗歌,思考:这首诗写了溪边的哪些景物?用笔将描写的景物圈画出来。

(2)交流自主学习成果。

根据学生交流,在课件上呈现如下景物(或用图片板贴):垂柳、山溪、人影、钓竿、红蜻蜓、鱼儿。

(3)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诗歌中“人影给溪水染绿了”和“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应该怎么理解?

(4)组织学生交流,明确“人影给溪水染绿了”的意思是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这句话进一步表明了溪水“绿”“清”的特点。“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意思是钓上鱼来了,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

3.想象诗歌画面,走进诗歌意境。

(1)这些景物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美妙画面呢?请同学们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学生交流时可以先交流零碎的画面,再组织学生将零碎的画面整合起来。)如,一条小溪边,高大的柳树垂下一条条碧绿的柳枝,平静的水面就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柳树正对着这面镜子在梳妆打扮呢!小溪的水碧绿碧绿的,像一条长长的绿玉带。小伙伴们安静地坐在溪边垂钓,人影倒映在溪水中,被溪水染绿了。一只红蜻蜓飞来,立在钓竿上。忽然,水面上传来“扑腾”一声响,平静的水面被打破了,原来鱼儿上钩了!一条闪着银光的鱼儿在草地上欢蹦乱跳,小溪边传来一阵阵欢笑声。

4.感受诗情,激情诵读。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幅童年的“水墨画”吗?为什么?(自由交流)

(2)是呀,平静的溪水,高大的垂柳,立着的红蜻蜓,钓鱼的孩子,蹦跳的鱼儿,欢快的笑声……这有动有静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童年生活的有趣,怎么不让我们喜欢呢?请你带着这样的情感读出这首诗的趣味。(指名读、齐读,尝试背诵)

5.赏析诗歌,感受语言美。

(1)画出课文中你觉得精彩的句子,反复诵读,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组织交流。

句1: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山溪像绿玉带一样平静。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打比方的表达效果。

(把“溪水”比作“镜子”,突出溪水平静、清澈的特点,把“溪水”比作“绿玉带”既突出了其平静的特点,又突出了它的绿。“垂柳把溪水当作梳妆的镜子”把垂柳当作了人来写,有了人的情味,使句子更有画面感。)

③有感情朗读。

句2:人影给溪水染绿了,钓竿上立着一只红蜻蜓。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染”字的表达效果。(进一步表现了溪水“绿”的特点。)

③有感情地朗读。

句3: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

①说说喜欢的理由。

②体会“碎”和“蹦跳”的表达效果。(画面由“静”变“动”)

③有感情朗读。

设计意图:本环节围绕“理解诗意、想象诗境、体悟诗情、赏析诗语”等步骤展开教学。“理解诗意”是学习诗歌的基础,这种理解必须注重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把握。于是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诗歌和图片展开丰富的想象,领略诗歌背后令人不断回味的深远意境,将诗歌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活生生地呈现在学生思维的屏幕上,从而体悟诗歌中传递的童年趣味和作者的情感。适度引导学生体悟诗歌的语言之美,让内容与形式有效结合起来,凸显文本的语文教学价值。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田字格中的生字,说说怎样记住这些生字,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2.组织交流并范写,重点指导:

“染”字右上角是一个“九”,不能写成“丸”。

“碎”左窄右宽,最后一笔“竖”不能写到两个“人”之间。

“拨”的右边是“发”,要与“拔”字区分开。

“爽”的笔顺是:横、撇、点、撇、点、撇、点、撇、点、撇、捺。

“墨、蘑”的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紧凑些,总体上不能写得过长。

3.将易错的和难写的生字在练字纸上书写,并组织反馈。

设计意图:加强写字教学,夯实读写基础。

五、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背诵《溪边》。

设计意图:巩固生字词,背诵并积累诗歌。

板书设计:

童年的水墨画

墨 染 竿 腾 碎 拨 浪

葫 爽 蘑 菇

童年水墨画课文三年级教案设计仿写 篇6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读准本课出现的生字“丫”,读读记记“花苞、柔软、柳絮、喧闹、梳妆、虎牙、水墨画”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体会童年生活的快乐。感悟儿童诗的特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读儿童诗的兴趣。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喜欢的儿童诗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引入,激发兴趣

1.(将导读前三句改成一行行诗一样的排列形式)。投影出示这三句,指名读,师生配乐读这三句。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师:这短短一组排比句就像一首诗,描绘了童年生活的美好与快乐。这节课我们一起读几首描写童年的诗。

二、学习《我想》

1.自读感知。师:初读诗歌,不仅要读正确,还要用心去感受。请自由把课文读几遍,把字音读准确,把诗读流利,读完想一想:你从诗中感受到了什么。(提示:可以从诗中的某个字、词、句中去体会,可以从整首诗的内容上去体会,可以从诗的形式上去感受,也可以从思想上去感受。)

2.点拨感悟:

(1)指名分小节读,正音,认识生字:“丫”(这个字形像什么?怎么记住它?)“汲”(给这个字换个偏旁,比较“汲”和“吸”)。

(2)从这首诗中我们知道了在美好的春天里,作者有哪些愿望呢?你觉得“我”的想法美吗?你是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指导学生抓住“安在、带着、牵着、悠;接、伸进、汲取、长等词及带有这些词的句子边读边想像感悟。)

(3)感情朗读

师:从这首简短的小诗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孩子神奇的幻想和美好的向往,感受到了儿童诗语言的美妙,怎样才能读出我们的感受呢?我们也要边读边想像,才能入情入境,请同学们自由练读,看看谁能通过朗读表现作者美好的愿望,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练读,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赛读时老师读最后一节。师:读了这两句诗,我有一种疑惑,你们看这首诗的前几节都写想像,而且句式也基本一致,这两句却写回了现实,写法上也与前面不同,放在这里好像与整首诗显得不和谐,你们觉得呢?

3.领悟写法:默读诗歌,看看这首诗在形式及写法上有哪些特点或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生谈自己的发现,师引导小结:(1)每一小结的结构基本相同,都以“我想……”作为开头,表达自己的梦想,读起来琅琅上口。(结构一致)(2)每一小结里都有一个双音词,如“悠呀,悠――”“长呀,长――”这样的语句。(句式相同)(3)用词讲究,动词用得很准确,“安、接、装、种”说明了“我”想怎么做,“悠、长、望、飞”是对“我”变化做什么的想象,这些表示动作的'词的使用,既准确又形象。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词,同一个意思可用不同的词来表达,这样就不显得单调和重复。

4.尝试创写:想象一下“我”是在怎样的情景下产生这些美好的愿望的?师:是春天的桃花、柳树、风筝,还有充满绿意的大地启发了作者的想象。春天的细雨、燕子,夏天的小溪、鸣蝉,秋天的桂花飘香,冬天的雪,都可以启发我们想象。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事物展开想象,仿照课文写一节小诗,可以不严格遵照课文的写法,提倡创造哦!)

三、学习《童年水墨画》

1.自读提示:(1)边读边理解诗歌大意,在不理解的地方作上记号借助文后注释或互相讨论解决。用在每小节的标题后面加上一个表示动作的词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2)边读边想像:读《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你怎样的感觉?

2.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自悟。

3.交流点拔:

(1)指名读并概括主要内容(如“街头阅读、溪边钓鱼、江上戏水”等);学生提出疑问,讨论解决;指名说说:如果这首诗是一幅画,你在画上都看到了什么?这幅画给你怎样的感觉?(根据学生讲的画面,抓住一些有特色的句子进行引导,让学生发现语言里的画面:如“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也想着‘黑旋’水战‘浪里白条’”。

“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

(2)师:同学们用心去读书、体会了,把这样的体会融入我们的朗读中,一定会读出情趣,我们一起读一读。

四、比较鉴赏,尝试创写

(一)这两首诗的比较

1.比较本课中的两首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2.生探究、发现。

3.交流小结。

(1)《我想》是一首诗歌,《童年的水墨画》是组诗。(组诗围绕一个主题写的一组内容不尽相同的小诗,组诗根据内容可以有独立的小标题。)

(2)《我想》是押韵的,《童年的水墨画》不押韵。(引导学生朗读这两首诗,体会押韵和不押韵的区别,了解儿童诗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3)《我想》描写的是幻想,《童年的水墨画》描写的是童年生活的真实情景。(儿童诗在内容上可以是想像也可以是真实的,非常广泛)

(二)扩展鉴赏:读下面两首小诗,读后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是一条比目鱼

作业本下/藏着一本书/我悄悄地看/轻轻地翻/老师走过来/我赶紧提起笔//我是一条比目鱼/一只眼睛看老师/一只眼睛看书。

长和短

星期一很长/星期天很短/上课很长/看动画片很短/家里吃饭很长/吃肯德基很短/奇怪/为什么时间也有长有短?

(三)尝试写诗:

读了这些诗,你有没有想写首诗的冲动呢?那就写一写吧。

学习提纲

1.以自己的认识说说什么是儿童诗?

2.用“3”和“O”说一首儿童诗?

3.用“小手十桃树枝”、“脚丫十柳树根”、“眼睛十风筝”“我+春天的土地”学说儿童诗?

4.自读《我想》,这首儿童诗表达了( )思想感情。

5.用“马路边+阳光+《水浒传》”“垂柳+山溪+钓竿+渔童”、“小河+刚出水的‘鸭子’”学写儿童诗。

6.自读《童年的水墨画》,《街头》《溪边》《江上》各写出了儿童的( )特点。

7.选背《街头》《溪边》《江上》。

一、以儿童诗《湖》为例,告诉学生什么是儿童诗?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和“境”。

1.大人或儿童写的适合儿童阅读的诗叫儿童诗。

2.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二、抓住“3”和“O”的形态特点,启发学生想象意境,学写数字儿童诗。

三、指导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学写儿童诗。

四、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我想》,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启发学生以“马路、阳光、《水浒传》,垂柳、钓竿、渔童,小河、小孩”为凭借,想象《童年的水墨画》意境,学写儿童诗。

六、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童年的水墨画》,与学生诗作比较,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练习提纲

8.以《青蛙=蝌蚪》、《W=飞行的雁群》。《田园-收获=大地睡了》为题,学写一首儿童诗。

七、转换迁移,训练运用

附:《湖》

好大的一面镜子╱蝴蝶飞过来╱照一照╱看看衣服美不美╱看看身材好不好╱一只青蛙跳过来╱打破了镜子╱蝴蝶急得大叫╱我的衣服破了╱我的衣服破了

童年水墨画课文三年级教案设计仿写 篇7

一、谈话式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在这段美好的时光里,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你有哪些朋友呢?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你的朋友呢?(指三名同学说)

过渡:是啊,这个“朋友”可能是你的玩伴,也可能是你养过的小猫、小狗或者陪伴你长大的布娃娃。著名作家—维·德拉贡斯基就有这么一个童年的朋友,你想知道他童年的朋友是谁吗?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童年,找回他童年的朋友。(出示题目)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带着这些问题,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把握脉络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想想它和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情况总结:课文主要写了“我”想用童年的朋友—旧玩具“小熊”作为练习拳击的沙袋,但是在“我”准备练习前,回忆起以往与小熊朝夕相处给我带来的快乐,我改变了主意,再也不想当拳击家的故事。

三、细读课文,品味感受

你过去的理想是什么?现在的理想是什么?你呢?(指三名同学回答)

过渡:童年的理想不是唯一的,是善变的,作者童年也是这样的,课文是怎样写作者的理想善变的?

学生汇报:有时,我幻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到老远的新加坡去,为自己买一只逗人的小猴儿。有时,我觉得当个勇敢的旅行家也不坏,像阿连·蓬巴尔那样,光靠吃生鱼,横渡大洋。这个蓬巴尔旅行结束后,体重减了二十五公斤;我呢,体重才二十六公斤!要是我也像他那样去横渡大洋的话,天哪,旅行完了我的体重只剩下一公斤了!万一有一两天我捉不到鱼呢,那会瘦得更厉害呢!把这笔帐算完后,我便放弃了这个念头。

想当一名远航船长只是为了买一只逗人的猴儿,放弃当旅行家的念头的理由却十分幽默,那你就带着幽默的语气再读一读。(指名读)

过渡:作者的理想善变还表现在:

学生汇报:第二天,我已经迫不及待地要当一个拳击手了。因为我在电视里看了一场欧洲拳击冠军赛。拳击手们你来我往打得真来劲!接着电视又播放了他们的训练片段。训练时候他们用的是皮制的“梨”,那是个椭圆形的有分量的沙袋。拳击家们使出全身的力量来击打这个“梨”,为的是锻炼自己的攻击力。我看上了瘾,也想成为我们院里最有力气的人。

你从中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迫不及待,渴望)

那你就读出作者迫不及待渴望的心情。

过渡:课文除了直接告诉我们作者理想是善变的,还通过什么描写来烘托作者理想的善变?(如果学生找不出,可引导)

“没有‘梨’,你就随便玩儿点儿别的吧。你反正什么也干不成。”通过父亲的谈话,你感受到了什么?(生汇报:体会到了“我”的理想善变,也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的不屑一顾,请你读出来)

这是通过父亲的语言描写,从侧面烘托描写,我们在写作时,应该应用这种写作方法,会突出人物特点。

过渡:是啊,童年就是这样色彩斑斓的,曾经的理想是那么的强烈,但真正把旧时的朋友当作练拳的“梨”时,却又放弃了,为什么?下面请同学们找出“我”放弃当拳击家的原因。

(学生汇报):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小的是原有黄色,玻璃做的;大的白色,是妈妈后来用一个纽扣做的。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过渡:作者把小熊举手的动作想像成投降,对这样一个缴械不杀的'可爱的朋友,我怎么能忍心锻练自己提臂力呢。

(学生汇报):我瞧了它一会儿,突然想起以前我跟它形影不离的情景来了。……,而我却想拿它练拳……

过渡:是啊,美好的回忆后,我对小熊的态度截然不同了,是哪个词语让你体会到了和小熊的深厚感情。

(学生汇报):形影不离。

你怎么理解?课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我和小熊形影不离?你能体会出作者此时的心情吗?

(学生汇报):对往事的甜蜜回忆,对自己的想法的自责。

过渡:是啊,回忆往事,心情是甜蜜的,想想现在的想法,又是自责的,那你就把这种不平静的心理读出来吧。(指一名学生读)

过渡:回想起过去形影不离的画面,作者犹豫了,流泪了,由原来的迫不及待的想当拳击家到现在再也不想当拳击家了,故事的结尾是不曾预料的,但也在情理之中,谁会把曾与自己形影不离的朋友当作“出气筒”呢,我们应该珍惜带给我们快乐的一切事物。

四、情感体验

1、朗读课文,这篇文章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汇报):充满欢乐的童年生活;珍惜带给我们快乐的一切事物。

2、童年的美好回忆是最珍贵的,经历了这次情感的转变,替作者想一想,小熊现在怎样?作者会怎么说呢?

(学生畅所欲言)

五、总结全文,迁移训练

同学们,童年生活的回忆是美好的,让我们珍惜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一切事物吧,也许是一些人,也许是一些可爱的玩具,也许是一本精彩的故事书。

同学们,你童年的朋友是谁?写一写发生在你们之间的故事吧,展开恰当的想象,把你们之间的感情体现出来。

童年水墨画课文三年级教案设计仿写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并背诵《溪边》一诗;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模仿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童年的美好与纯真,体会诗歌中的画面美和情感美,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诗歌中画面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难点:

诗歌中抽象词句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诗歌文本、插图、背景音乐等。

学生预习材料,包括生字新词预习、课文初步阅读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童年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感受童年的美好。

导入课题,简要介绍作者和诗歌背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注意语速、语调、停顿等朗读技巧。

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三、品读诗歌,感受画面美

分组讨论,学生结合插图和诗句,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

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中的画面美,如“人影给溪水染绿了”中的.色彩美,“蘑菇像斗笠”中的形状美等。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画面。

四、深入理解,感悟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如孩子们在溪边垂钓的快乐、在林中采蘑菇的惊喜等。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情感美。

五、模仿创作,抒发情感

教师指导学生模仿诗歌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创作一首关于自己童年的小诗。

学生小组合作,互相交流修改,最终完成创作。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鼓励。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教师总结本课学习内容和重点,强调诗歌朗读和创作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背诵《溪边》一诗,并准备下节课的诗歌朗诵比赛。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xuesheji/70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