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学设计 >

小学数学设计教案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时间:2024-10-16 赵老师教案网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篇1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本课时在设计上,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首先呈现了一些生活中的美丽图案,接着呈现教材中的七巧板和鱼图,采用了个人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在做小鱼图的过程中不仅用到了平移的知识,还用到了旋转的知识,这两个概念在同一情境中呈现,又很符合实际情况,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同时,使学生体会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可以解决很多图形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七巧板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美丽的图案,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几幅美丽的图案。(课件出示几幅图案)

师:欣赏完这些美丽的图案,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自由说)

教师总结: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受到图案的美。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探究新知

1、探究图案的变换。

(1)阅读理解,搜集信息。(课件出示教材87页例4)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仔细观察七巧板和鱼图,交流获取的数学信息。

(2)分析题意,尝试解答。

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有)下面大家就开动脑筋,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决这个问题,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各组派代表用展示台展示拼成的鱼图,并说明拼的过程。

教师用课件演示七巧板拼成的`正方形是怎样通过变换得到鱼图的。

(3)回顾反思,理解方法。

师: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

生: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巩固与总结。

师:用平移和旋转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完成教材87页“做一做”。

学生观察并思考,说出还原右图的过程。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还原右图的过程。

点名汇报,教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拼七巧板,熟练掌握了图形的平移和旋转,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又使学生学会了与他人进行合作与沟通。

⊙拓展应用

1、完成教材88页2题。

学生分组设计图案。

2、完成教材88页3题。

(1)学生读题,认真观察两图后独立完成拼图过程。

(2)学生展示拼出的图形,并说明拼图过程。

⊙课堂总结

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88页1题。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七巧板平移旋转鱼图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篇2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一课时 (包括教材80-81页例1、例2和“做一做”,练习十五中的第1-4题。)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图形的拼摆、割补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从而进行分析、概括出面积计算公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1.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初步认识了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加上这些平面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应用也十分广泛,学生学习时并不陌生。

2、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经验出发,设置切近生活的情境,把学习过程变成有趣的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2、会正确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操作、观察、比较活动,初步认识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导能力,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探索知识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感悟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加强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叫面积?常用的面积计量单位有那些?

2.出示一张长方形纸,他是什么形状?它的面积怎么算?

二、探究新知

1、情景导入:出示长方形、 平行四边形 。这两个图形哪一个大一些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呢 ?

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面积。

(1)用幻灯出示教材第80页方格图:我们已经知道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一个图形的面积。现在请同学们用这个方法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和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说明要求:一个方格表示1cm2,不满一格的都按半格计算。把数出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见教材第80页表格)。

(2)同桌合作完成。

(3)汇报结果,可用投影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格。

(4)观察表格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讨论,可以得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底与长、高与宽及面积分别相等;这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它的底乘高;这个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它的长乘宽。

2.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

(1)引导: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但是这个方法比较麻烦,也不是处处适用。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长乘宽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有其他计算方法呢?

(2)归纳学生意见,提出:通过数方格我们已经发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是不是所有的平行四边形都可以用这个方法计算呢?需要验证一下。因为我们已经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我们能不能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一个长方形计算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a.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平行四边形和剪刀进行剪和拼,教师巡视。

b.请学生演示剪拼的过程及结果。

c.教师用教具演示剪—平移—拼的过程。

(3)我们已经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讨论。出示讨论题:

①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比,面积变了没有?

②拼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

③能根据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小组汇报,教师归纳:

我们把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为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

这个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因为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所以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3.教师指出在数学中一般用S表示图形的面积,a表示图形的底,h表示图形的高,请同学们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出来。

S=ah

三、 应用反馈。

1.出示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读题并理解题意。

学生试做,交流作法和结果。

2.讨论: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

学生讨论汇报。全班订正。(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不仅巩固了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方法。)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篇3

一、导引目标,激发兴趣

师: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小数并不一定都要知道它们的准确数,而只需要知道它们的近似数就可以了。同样,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只要根据需要求出积的近似数就可以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求积的近似数。(板书课题:积的近似数)

二、创设条件,主体参与

1 、创设情境

投影课本例6主题图,教师讲述故事

2 、问题质疑。

师:同学们,为什么警犬能很快帮助警察抓获犯罪嫌疑人?你们知道吗?谁来说一说。

预设:因为狗的嗅觉很灵敏,狗的嗅觉细胞数量比人多得多,狗能利用它十分灵敏的嗅觉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

师:在现实生活中,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动物,保护动物生存的环境。

3、教学例6。

(1)呈现信息: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的嗅觉细胞约有多少亿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根据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列式呢?并说明理由。

(2)教师板书:0、049×45

(3)学生独立完成求积的近似数。

(4)与你的同桌交流你所求得的结果,互相检验。指名学生板书计算过程,由其讲解保留近似数的依据。

全体学生对他的板演过程和解释作出评价。

(5)反馈、评价。引导学生反馈、评价自己的计算过程、结果是否正确,更正自己做错的地方。

(6)师小结:求2、205这个积保留一位小数的近似数,要看小数点后第二位,因为积的十分位上的数是0,0

(7)这里追问如果要求得数保留两位小数,应该是多少呢?并说明理由。

(8)独立完成10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质疑,引出人和狗的嗅觉细胞的有关信息,让学生提出问题、列式计算,自主探索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通过交流研讨、反馈、评价、更正错误,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同时渗透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思想教育。)

三、组织研究,体验发现

师:同学们,有些应用问题取近似数时,还要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这道题的答案没有要求保留几位小数,应保留几位小数才合理呢?

出示:小丽家上个月的用水量是16、85吨,每吨水的价格是2、5元。小丽家上个月应付水费多少元?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16、85×2、5=42、125≈42、13(元)

(2)讨论交流:这道题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

(3)预设:由于是计算钱数,人民币最小的单位是分,应精确到分(百分位),所以将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是合理的。根据“四舍五入”法把百分位后面的数省略,千分位上的数是5,向百分位进1,得到近似数42、13。

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注意数学的灵活性。下面我们来交流提纲中的第三个问题:你认为在求积的近似数时需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自觉性,通过总结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的内化,提升迁移、类推能力。)

四、精讲释疑,应用实践

1 、选一选

2、判一判

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1)9、1×0、5=4、6(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2)2、34×0、15≈0、36(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先让学生算一算,再判断计算是否正确,然后把错误的改正过来。

3、想一想

4、解决问题我最棒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选择、判断、改错、解决问题等练习,旨在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通过练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求积的近似数方法的理解和掌握,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巩固提高

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是受益匪浅的,下面和同学们共同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吧!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篇4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并能较熟练地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举一反三的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理解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成功感,逐步养成迁移类推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按比例分配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合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纸条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教师谈话

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人体奥秘的知识,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人体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交流回答)

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那请你们仔细观察情境图。

2、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明明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爸爸的体重7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7:3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想解决那个问题?可以根据那些信息解决?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体重30千克,体内水与其它物质的比是:4:1)

(2)体重30千克与4:1有什么联系?

(3)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2、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结合信息说明图意。

(2)教师引导口述信息并画出线段图

如果用一条线段表示30千克体重,水和其他物质应该怎样表示?为什么?

求的问题是什么?怎样表示?

(3)要求体内的水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独立完成。

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爸爸体内的水分及其它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3、探究算理

(1)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解法一:4+1=5

解法二:3054=24(千克) 30 4/4+1 =24(千克)

3051=6(千克) 30 1/4+1=6(千克)

(2)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3)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4)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5)小结: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4、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5、同学们都很棒,都能灵活的运用刚刚学过的分数乘法解决按比例分配的题目,谁能说说在计算按比例分配的题目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三、巩固练习

1、走进生活(看谁能又对又快的解决这些问题)

自主练习1、2、3 第2、3题要求画出线段图分析解答。

2、课后延伸

判断: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与宽的比是7∶3,求长与宽各是多少厘米?

7+3=10 207/10=14(厘米) 203/10=6(厘米)

错,要分的不是20厘米

四、布置作业

自主练习3、4、5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收集图案,小组交流,感受图案的美,并为自身以后创作图案提供借鉴。

2.通过欣赏图案,发展同学的审美意识和空间观念。

3.自身经历创作实践的整个过程,感受创作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1.进一步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加深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

课件、方格纸、正方形白板纸、手工纸三张和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展览导入

课前让同学收集图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

考虑: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它有什么特点?

指名介绍本组中最美的图案,并结合考虑说一说它的特点。

二、学习新课

(一)尝试发明:

让同学做第8页第1、2题。

1、鼓励同学用学过的图形设计图案,对不同的同学提出不同的要求。

2、交流时,教师对有创意、绘图美观的同学给予褒扬和激励。

(二)设计图案:

做第10页“实践活动”7题。

1、提出三个步骤:

(1)先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

(2)再确定你选用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

(3)动手绘制图案。

2、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后,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1、制作“雪花”:

取一张正方形纸,按书上所示的方法对折和剪裁。可以经过多次练习,直到会剪一朵美丽的“雪花”。

2.作品展示。

3、独立观察并尝试做第9页第5题。

四、全课总结

全班交流各自的作品,选出好的作品互相评价,全班展览。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篇6

教学背景:

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是平面图形知识在小学阶段的综合应用。计算一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有时可以有多种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让学生加强练习以外,还应教绐他们一定的解题技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收集和整理了一些关于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和技巧。如割补法、平移法、等分法、等积变形法、翻折法、旋转法、重叠法等等。我们要根据图形的特征、已知条件,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选择最佳解法。

本节微课主要学习割补法、等积变形、旋转法等三种方法。

教学目标 :

1、 知道求组合图形的面积就是求几个图形面积的和(或差);能正确地进行组合图形面积计算,并能灵活思考解决实际问题。

2、 注重对组合图形的分析方法与计算技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分析综合能力与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方法:

讲解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 、割补法

这类方法一般是从组合图形中分割成几种不同的基本图形,这类图形的阴影部分面积就是求几个基本图形面积之和(或者差)。

Ppt演示变化过程,并出示解题过程。

二、等积变形法。

这类方法是将题中的条件或问题替换成面积相等的另外的条件或问题,使原来复杂的图形变为简单明了的图形。

Ppt演示变化过程,并出示解题过程。

三、旋转法。

这种方法是将图形中某一部分切割下来平行移动到一恰当位置,使之组合成一个新的基本规则图。

Ppt演示变化过程,并出示解题过程。

四、小结方法

求组合图形面积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弄清组合图形所求的是哪些部分的面积。

2、根据图中条件联想各种简单图形的特征,看组合图形可以分成几块什么样的图形,能否通过割补、等积变形、旋转等方法使图形化繁为简。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篇7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书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两只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发现商和余数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普通记法和简记两种方法表示循环小数,会读循环小数。

3、通过动物乐园的情景,体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利用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循环小数的过程,发展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他们和被除数、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喜欢看比赛吗?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2.学生汇报数学信息。

3.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A:蜘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B:蜗牛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C:谁爬得快?

【设计意图:创设动物王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汇报。

2.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3.计算时你发现了什么?

4.商重复出现的数字与余数重复出现的数字有联系吗?如果有,有什么联系?

大家先独立思考。【学生先独立思考半分钟】

师:现在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半分钟讨论】

师:咱们先看它【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谁来说一说你的想法。【两个学生说】

生1:商从小数点后面开始每次除得到的商都是3,然后余数又是1,商3,余数是1,不断反复出现。

【学生表达上可能不清楚,或指向不明,对学生的语言进行引导】师:那这边呢?【手指着第一个算式和竖式】【一个学生说】

生2:余数中的数字6和5循环,所以商中的数字5和4循环

师:看来正是由于计算过程中余数的不断循环导致我们的商中小数部分的某些数字也在不断循环。

师:嗯,这真是一个有趣的发现。

师: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数,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叫…

生:循环小数【板书循环小数】

4.介绍写法

师:既然我们都算出来了,可是该怎么写上去呢?能一直写下去吗?生:不能师: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可以用省略号代替,表示无限【师在横式后面板书:24.333…】

师:那这个商应该怎样写呢?像这样吗?【板书:0.854…】生:不可以,这样就不知道哪些数字在循环。师:所以循环的数字我们至少要写两次。【再在原来那里添上54】【引导规范书写,循环的数字至少应该写两次】

5.循环小数的读法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写好了,有谁愿意来尝试读一读这个算式。生:24.3333333…

师:其实应该这样读二十四点三,三循环【请两个学生读】

师:你会读了吗?能把第二个算式读给你同桌听听吗?

师:谁来尝试读给全班同学听。生:零点八五四,五四循环

师:通过我们刚才准确的计算,我们知道谁爬的快些吗?【蜘蛛要爬得快一些。】

6.求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有时候根据需要,我们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如0.85454保留两位小数就是:0.85454…≈0.85

7.循环小数的简记

师:其实啊,循环小数除了这种表示方法【手指着】,还有其他的表示方法,你们想知道吗?现在请你自己认真仔细的阅读。

8.总结循环小数的特征。

师:那我们学到了像24.333…,0.85454…这样的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出示课件】那循环小数有什么特征呢?

师:请你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分享【同桌讨论,全班分享】 【板书小数部分】

9.小结:通过观察这两个商我们发现了,它们的小数部分有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像这样的小数就是我们今天所要认识的“循环小数”。【出示课件】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认识了循环小数,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产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数学的价值,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再学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循环小数,那你能迅速通过第一关的考验吗?

(一)第一关:“超级小神算”计算下面各题,哪些商是循环小数?【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导】

1÷2= 1÷3 = 1÷5= 1÷7 =

(二)第二关:1.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

(三)第三关: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3.141 5926 5358…是循环小数。()

2. 0.282828是循环小数。()

3. 9.0526526…是循环小数。()接下去一位是()。

(四)第四关:刚才我们观看了动物们爬比赛,海里的动物正在举行游泳比赛呢!出示:

1、学生提出问题

2、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使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真正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第五关拓展:

1.

2.8.236236 …小数部分第8位上是数字几?第50位上是数字几?四、全课小结: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

除得尽吗(循环小数)

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蜗牛每分爬行多少米?

73÷3=24.333···(米)9.4÷11=0.85454···(米)

《除得尽吗》教学反思:

《除得尽吗》是新版北师大版第一单元《小数除法》中的一部分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和小数除法的计算及求积、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循环小数。为了让学生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并求出循环小数的近似值。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个情境贯穿始终,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思如下:

优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新课标倡导: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动手、动脑从生活中感知体会理解,更有利于学习的学习。我以学生熟悉的比赛引人,结合书中的情境,创设了两只小昆虫在网上晒自己的爬行情况,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以比赛情境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开课你喜欢看比赛吗?设疑引入,说一说你喜欢看什么比赛?动物王国要举行各种比赛,想看看吗?首先是一场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课件出示课本主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观察后自主交流。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体现教研专题。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这节课我没有直接呈现教材的情境图,而是让学生在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提供时间让学生自主分析、解决问题,这符合新课标倡导的四个能力的培养。学生完整叙述之后,提供时间列式,学生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在提供时间尝试计算,计算中发现规律。

3.本节课不但重视结果,更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引导学生交流发现时教师及时引导,也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注重训练学生讲题,重视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整节课也体现了我本学期我的研究课题,教会学生提问,可以说一举多得。

⒋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好习惯成就美丽人生。本节课我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认真审题及书写要规范等多方面的习惯而且特别强调学生的书写姿势,相信经过长期训练学生一定会受益匪浅。

⒌练习设计形式比较多样,由易到难,不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也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足:

⒈这节课预设不到位,没有备好学生,估计不足。

⒉课堂上教师有反馈,由于时间有限,有点着急了,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关注的不够,反馈做得不是很到位。

3.由于重视学生讲题,导致练习没有完成。

改进:

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及目标,做到心中有数。

⒉用心研究教材,教法,充分挖掘教材的情境因素,激发学生兴趣,不但备教材更要备好学生,从而打造高效课堂。

⒊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向课堂40分钟要成绩。

⒋精心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关注细节的把握和处理,力争做到滴水不漏。

⒌关注学困生,课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并做好个别辅导。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2、会用三角板画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3、在方格纸上能画出指定边和这条边上高的长度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画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高。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指定条件的图形。

三、教学准备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剪刀、三角板

四、教学设计

(一)情境设计,导入课题

1、同学们都学过哪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

2、现在老师有一个平行四边形,我想把它剪成一个尽可能大的长方形,应怎么剪呢?同学们动手试试。

3、出示课题《动手做》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小组内探讨剪切的方法。

2、师巡视。

3、小组汇报。

4、课堂内总结:

(三)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高

1、回忆刚才你们是怎样剪平行四边形的,你们剪得边都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2、总结:

(1)平行四边形:从一组平行边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平行四边形的高。

(2)三角形:从一个顶点到对应边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3)梯形:从上底的一点到对边(下底)引一条垂线,这条线段叫做梯形的高。

(四)巩固练习

1、P21试一试第一题。

学生依次标出各个图形中的高是哪条线段,再找出它所对应的底。

2、P21练一练第一题、第二题。

画出给定底的高。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继续从设计上讲,仍然采用小组合作、探索交流的教学形式,先让学生大胆猜测、推导,从自己的演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在画高时,学生们做的不是很好,主要表现在不会用三角板去画高。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篇9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想象、动手操作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继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形成勇于探索、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回忆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它们都是什么图形?(由线段围成的平面图形)

2、投影出示教材第18页的主题图。提问:这些还是平面图形吗?(不是)

教师:这些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它们都是立体图形。提问:在这些立体图形中有一种物体是长方体,谁能指出哪些是长方体?

3、举例: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长方体的物体?长方体又具有什么特征呢?引出新课并板书课题。

二、新课讲授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学具,摸一摸,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长方体有平平的面)

板书:面

(2)再请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相邻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讲述: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棱

(3)再请同学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一个点)讲述: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顶点

(4)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①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面?(6个面)有几组相对的面?(3组)前后,上右。

②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特殊情况下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教师分别出示这两种情况的教具。

③引导学生进一步验证长方体相对的面的特征。

板书: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④请学生完整叙述长方体面的特征。

(2)棱的认识。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引导学生注意观察:

①长方体有几条棱?

②这些棱可分为几组?

③哪些棱的长度相等?通过以上三个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根据学生汇报后并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教师:请大家把长方体棱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顶点的认识。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分别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师:请你们按照一定的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板书:8个顶点。

指名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特征完整地总结一下。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几个面?(三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2)归纳:我们把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

(3)拓展:老师将长方体横放、竖放,让学生分别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9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1页练习五的第1、2、3、6、7题。

(1)第1题:此题是让学生观察长方体纸巾盒,说出各个面的形状,哪些面形状是相同的?各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同桌合作。

(2)第2题:求长方体的棱长和。

(3)第4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长方体棱之间的关系,如:各组棱互相平行;与其中一条棱垂直的几条棱相互平行等。

(4)第6题、第7题学生独立完成。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长方体,知道了长方体的相关知识,谁愿意来说一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篇10

教材简析:

“组合图形的面积”是五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小学阶段平面几何直线型内容的最后章节。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在本册的第二单元又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学习组合图形,一方面可以巩固已学的基本图形,另一方面则能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综合,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教材在内容的呈现上突出了两个部分,一是感受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必要性,二是针对组合图形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组合图形的基本方法,并在交流、讨论中开阔思路,修正想法,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有关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图形的计算方法,有了一定的经验基础,尤其是第二单元转化思想的渗透,所有这些知识储备都会使学生学习的难度相对减少。学生在探索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由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他们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对于方法的交流、借鉴、反思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了独立思考、与人交流的习惯和能力,思维上也有了一定的深度,但如何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探索的活动中来,让活动有实效,真正让学生在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方面有所发展。

教学目标:

1、认识组合图形,能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2、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

3、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4、进一步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认识组合图形,能在自主探索的活动中理解计算组合图形的多种方法,能根据各种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教学难点:

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唤醒旧知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呢?它们的面积你们会计算吗?

2、计算各种基本图形的面积。

3、师:这些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些基本图形(板书:基本图形)

师:看来这些基本图形的面积是难不倒你们了!

设计意图:复习学过的五种基本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唤醒学生的旧知,为下面学习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作下铺垫。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引入、估算图形。

师:小华家新买了房子,这是装修效果图,他计划在客厅铺地板,客厅的形状是这样的。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吗?(它是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师:请你们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估计值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在探索策略前,先安排估算的环节能起到培养学生估算意识的作用,同时又能让学生在估算的时候,潜移默化地运用添补和分割的转化思想。

2、独立探索、寻求方法。

师:到底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呢?老师已经为大家准备了一张学习卡,请你们独立思考一下该怎么做,也可以和同学互相讨论,还不明白的话也可以举手请老师帮忙。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情况,指导帮助个别学生)

师:老师发现大家都很会思考,现在把你的方法说给你小组的同学听一听,看看你们小组有几种不同的方法。

设计意图:直接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探索计算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给了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间。

3、赏析思路、分享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方法。

(1)分割法。

①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师:谁来汇报你的想法?

师:这条线叫辅助线,是我们数学学习的好帮手,我们一般将它画成虚线。

师:那你是怎么计算它的面积的?6-3求出的是哪一段?12 21表示什么?(把长方形的面积加上正方形的面积)

师:这位同学用一条辅助线把这个不规则图形分成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其他同学有类似的方法吗?

②分成两个长方形。

③分成两个梯形。

师: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2)添补法。

师:你为什么要补上这一块呢?

师:那你是怎么计算的?刚才这几种方法,最后一步都是用加法,而你这里为什么用减法呢?(把补上的这一块的面积减掉)

(3)割补法。

师:老师在自己学校上课,发现有个孩子是这样画,你们看行得通吗?

师:割下来的这部分能正好拼上吗?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多样化的方法,使学生在不断完善认识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学会吸纳他人的意见,享受积极思考获得的快乐。引导学生交流,引起思维的碰撞,使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4、明晰方法,渗透思想。

师:刚才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来计算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如果让你把这些方法分一分,你打算怎么分?(学生分类)

师:第一类方法,用辅助线把不规则图形分割成我们学过的基本图形,在数学上我们称为分割法。(板书:分割法)用分割法计算时,要先算出各部分的面积,最后把它们加起来。(板书:求和)

师:这类方法叫做添补法(板书),用添补法计算,记得把添上的这部分面积减去。(板书:求差)

师:这种方法,既有分割,又有添补,它就叫——割补法。(板书:割补法)

师:同学们再观察一下,这些方法看似不同,但其实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你能发现吗?(不论是分割或添补,目的都是——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板书:转化)

师:像这样由几个基本图形拼成的图形,我们把它叫做组合图形(板书:组合图形)现在你们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了吗?(补充:面积)

师: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组合图形,一起来看看。(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组合图形)

师:这是房子的平面图,它可以由哪些图形拼成呢?中队旗?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方法的共同点,水到渠成地由学生揭示出转化思想,进而把转化思想根植于学生心中;欣赏组合图形的图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存在,加强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应用练习,提升认识

出示田地平面图。

师:如果要把它转化成尽量少的基本图形,你能想出几种方法?

师:同学们想出的方法可真多,现在请你们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方法,计算出它的面积,看谁算得又对又快。(重点交流缺少数据的方法)

师小结:看来,虽然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是多样的,但我们还要根据所给的条件,灵活选择合理、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板书:合理 简便)

设计意图:在尊重编者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动,主要是进一步培养学生能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有效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进行正确的解答。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哪些新的收获?

师: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对于我们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其实在我们前面的学习中,也经常运用转化来学习新知识,看,在学习这些图形的面积时,我们都是把它转化成了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学习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也把它转化成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会经常利用它学习新知识!

设计意图:使每个学生在回顾中学会整理、归纳、反思,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获得成功学习的体验。同时引导学生在总结中有所提升,不仅仅在知识方面,重要的还有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方面的交流。

小学教案与作业设计五上数学 篇11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运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自主的设计一些活动方案。

2、 对实际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学生能运用可能性的知识进行合理地解释。

教学重点:

在学生学习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础上,提出自主设计方案。

教学难点:

让学生自主设计活动的方案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教师做自我介绍。(生自由介绍)

你们学校五年级有几个班啊?咱班被选中和老师一起来上课的可能性是多少?(生答)嗯,很难得!

这次讲课活动啊,共有55位数学老师参加,那老师被抽到给你们上课的可能性是多少?(五十五分之一)是啊,在可能性这么小的情况下,老师有幸为你们上课,这个机会更难得!所以老师觉得,我和你们真的很有缘分,你们觉得呢?那么,就让我们好好的珍惜这份缘分,好好的利用这一节课的时间,可以吗?

二、创设情境

同学们啊,你知道马上就要到什么节日了吗?(生:圣诞节)圣诞节这天你最盼望的是什么啊?(收到礼物)

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准备了礼物,想要吗?只可惜,老师准备的礼物不够,那我们不如玩个幸运摸奖游戏,试试你的运气,怎么样?摸到红球的同学可以得到老师准备的礼物哦,谁愿意来试一下?(生摸球)

老师这个盒子里放入了1个红球、两个白球、三个红球,通过游戏想一想,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生答)怎么想的?

师:在游戏中我们运用上节课所学的知识知道了“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六分之一,像这样好玩又有趣的游戏你能设计吗?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当一次小小设计师。

(板书——设计活动方案)

三、探究新知

设计活动一

(1)刚才只有x位同得到了礼物,可是老师很想把这些礼物都送给大家,那么怎样往盒子里放球,会使你们摸到红球的可能性大一些呢?(生陆续举手)看样子,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把你的想法与小伙伴们交流,看你们能设计出什么样的方案?开始吧!

(2)小组活动,师巡视指导。

(3)哪个小组愿意到前面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设计方案?

(4)生分组汇报。

设计活动二

(1)为我班学生设计节目表演活动方案。师出示要求,生读题。

(2)学生同位合作填表格,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师汇总。

(4)观察这些方案,你有什么看法?

设计活动三

(1)为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凡是参加活动的30名同学都可以得到一份纪念品,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我准备了食品、学习用品和小型玩具三种纪念品,要使同学们得到学习用品的可能性是五分之二,该如何设计呢?你能帮我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吗?

(2)独立设计活动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教师汇总,那对于这些方案,你又有什么发现?

那你能不能根据他们的共同点,对这些方案进行总结一下?

四、巩固应用

现在很多商场超市在节日期间,都想出了很多别出心裁的促销活动。

1、下面是老师的调查情况(出示课件)学生读题。

2、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设计。

3、汇报想法,实物投影总结活动情况。

4、看看另外一个商场的促销活动吧!(课件)学生读题

五、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你有什么体会?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xuesheji/6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