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学设计 >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时间:2024-09-17 赵老师教案网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常见的酸和碱》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及酸的通性。

(3)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认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运用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比较概括的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2.浓硫酸的腐蚀性。

3.酸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1.酸碱指示剂的变色情况。

2.酸的.化学性质。

三、教学工具

【教具准备】白醋、苹果汁、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试管(若干)、牵牛花、万寿菊、蝴蝶兰花、玫瑰、月季、紫甘蓝、硫酸、玻璃棒等。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你听说过、接触过酸和碱吗?

【交流回答】

接触过的酸有:碳酸、醋酸、盐酸、硫酸;碱有:氨水、石灰水、烧碱。

【提出问题】

用什么较简单的方法区分酸和碱呢?

【展示交流】

请同学们做教材P50实验10-1,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并理解教材P51内容,归纳什么叫指示剂?指示剂遇酸和碱溶液变色有什么规律?

【阅读回答】

石蕊试液遇酸溶液变红,遇碱溶液变蓝;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

【提出问题】

请同学讨论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这4种物质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碱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盐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氢氧化钠是碱溶液。

【归纳总结】

检验溶液酸碱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过渡】

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剂随处可见,同学们可通过后面的活动体验一下。

【活动与探究1】

请同学们按教材P51“探究”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展示交流】

实验完成后请各组同学展示你们的实验成果。

【提出问题】

通过上述实验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剂,如牵牛花、蝴蝶兰花、玫瑰、紫甘蓝。

【过渡】

上面我们学习了酸碱指示剂,并熟悉了几种酸和碱,下面我们重点探讨几种常见酸的性质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实验结果

【阅读记忆】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2盐酸与硫酸的用途,并熟记它们的主要用途。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完成P53实验10-3并作好实验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即脱水性),因此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肤和衣服上;其次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碱性气体的干燥剂。

【活动与探究3】

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P53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教师再按图10-6演示实验,强调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时导致的危害。学生作好记录。

【归纳总结】

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故烧杯外壁发烫,另外水的密度比浓硫酸小,浮在浓硫酸表面,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向四周飞溅。若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对于严重者应尽快送到医院治疗。

特别提醒:在浓硫酸稀释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切不可将水倒进浓硫酸里。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脱水性。

五、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酸碱指示剂,熟悉了石蕊试液,酚酞试液在酸碱溶液中的变色规律,并能利用这一点检验溶液的酸碱性,另外了解了几种常见酸的性质与用途。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初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工具

大烧杯、小烧杯、品红液、酚酞液、浓氨水、胶头滴管、针筒、投影仪、多媒体电脑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引入]生活中你经常碰到这种事: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逐渐减少了,如果拿去加热会减少得更快;当你漫步在果园,便有一阵阵果香飘来;当你把紫色高锰酸钾晶体丢人水中,水就会变成紫色,但我们肉眼却看不到高锰酸钾晶体的存在等等,大家是否想过原因呢?

[演示实验J教材中(实验3-2)o

[观察]品红溶液逐渐扩散,最后溶解在水中,烧杯中的溶液经振荡后变成浅红色。

师: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减少?加热后减少得更快?为什么品红滴到静置的水中能逐渐扩散呢?

[学生讨论]水慢慢变干了,实际上是水微粒蒸发到空气中;我们闻到果香味,是看不见的果子微粒分散在空气中。

师:同学们都说得对。这样的问题很久以前就引起一些学者的兴趣,他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物质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后来,这个大胆的设想随着科技的进步得到了验证。

[小结]由课本图3-6和图3-7分析得出:

1.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口(科学仪器直接观察)。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师:分子除了有一定的质量,还存在哪些性质呢?(从现象说明)o

生1:从品纽的扩散、水的蒸干……等现象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

生2:从水受热蒸发加快这一现象,说明分子微粒在受热情况下,分子能量增大,运动速率加快,这也说明分子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

生3:闻到香味也可以说明分子微粒在不断运动。

师:回答得很好!分子除了在不断运动外,还有哪些特点?

生,:当水加热至100℃,水变成水蒸气,说明水分子间的间距拉大;在O℃时结成冰,呈固态,说明水分子的间距拉近;这一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一定间隔。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从生活经验、日常现象中,从前人探究中,我们通过自己的分析、推理得出分子的`一些特点,归纳如下(投影):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很小)。

(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师:这3个特点中第2、3两点是你们通过对现象的分析、推理得出的,那么你能不能用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呢?

(分组实验,重点探究特点2:分子是在不断运动。)

二、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教师在学生探究实验前先做个演示实验)

在一试管中加入lOmL无色的浓氨水,然后滴入2~3滴无色酚酞试剂,观察现象,得出结论,作为信息提供给同学们。

[现象]溶液呈红色。

[结论]氨水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岔

[实验内容]探究分子特点之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着。

[实验方案1]在一只小烧杯中加入10ml。水,然后滴入2~3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2]在一只试管A中加入lOml。水,然后滴人2~3滴酚酞试液;另取一支试管B中加入10ml。的浓氨水,然后用带寻管塞子塞好.并用橡胶管连接,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实验方案3]如右图所示,A、B两烧杯中装有无色酚酞试液;另取一个C烧杯加入约5mL的浓氨水。然后用一个大烧杯罩住,观察现象(约5分钟后)。

教师评价学生的方案,从理论上推测结论,完成下表:

师:同学们亲自进行实验究话动,通过实验,我们归结出以下几点

1.氨水会挥发出许多微小颗粒并扩散到空气中,所以最先打开瓶塞时,我们都闻到了刺鼻的气味;(亲自体验得出。)

2.氨水中的氮分子不断运动,;扩散到含有酚酞的溶液中,使酚酞变红;

3.说明构成氨气酌氮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日常生活中,许多事实证明了这二点,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并举例说明.

[讨论]从分子的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讲解,然后小结本节的内容。.)

[讲解]水的蒸发,是水分子微粒受热蒸发,从液态分子微粒变成气态分子或粒,水分子(H2O)本身没有变化。一个水分子(H2 0)由1个氧原子和2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藏骚,水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变化,所以水的蒸发过程是属于物理变化;而水的分解不一样如下图所示)

(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从图中看出,水电解时,水分子变成了新的分子——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有了新的分子生成,这一变化是化学变化。水分子不再保持水的化学性质,因此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强调这一句话)

[讨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这一句话应如何理解7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最后一段,然后举例。)

[讲解]下面的图示表示氧化汞的受热分解过程

(投影)。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在化学变化中,发生变化的是分子,原子没有发生变化。例如,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氧原予和汞原子,氧原子无论存在于水中、氧气中.还基在氧化汞分子中始终是氧原子。可见原子在化学反应中不能再分成更小的粒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课后小结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子和原子,利用实验探究验证了分子的特点。现将本课题总结如下:

1.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分子存在着以下特点:

(1)分子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2)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3)分子间存在一定的间距。

3.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学第三章“水氢”的内容可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水和氢气,第二部分为原子结构知识的扩展。对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节以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为题,讨论了水与工农业生产等的紧密关系,在学生了解了水污染产生的严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义之后,就应该对水作进一步认识,但教材只讲了水的物理性质和水的组成,把水的化学性质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节中去,而把本节重点放在分析水的组成。教材的编排还注重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本节是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等概念基础上编排的,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巩固和加深了这些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引出的氢气,又为学习氢气的性质作出铺垫。

2.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

a、使学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b、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了解水的化学式;

c、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关系,并可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②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b、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③德育目标:

a、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b、通过观看有关水资源和水的污染的录像,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电解水的实验和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

②教学难点: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电解水,即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分析。

二、说教学

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直观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过程如下:

1.以问题导入新课,简洁明了在讲授新课前,通过计算机展示出两个联系实际的问题,然后进入新课。

2.归纳出水的物理性质展示一杯水,培养学生从观察中发现问题,学生结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质。

3.分析实验现象,探究水的组成,进行微观解释(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

好学教育:

究性的.问题,引出水的组成这个重要知识点。因此,作好演示实验尤其关键(展示实验),书第48页,这是未改进的演示实验,实验效果不直观,效果不好;这是改进后的实验,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更便于学生主动根据实验进行探究。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出水的电解产物――氧气和氢气,然后学生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水属于化合物,重点知识得以解决。

(展示课件)分析了水的组成后,接着展示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从讨论中发现,问题得到解决,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难点也得以突破。

4.课堂练习巩固,达标检测

5.观看录相:有关水资源及其污染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坚持“教与学、知识与能力的辨证统一”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的原则,博采演示教学法、课件展示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诸方法之长,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组织,并体现以下特点: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探究能力:

重点改进了演示实验,利用实物投影将实验投在屏幕上,将实验加以放大,实验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实验装置、步骤、现象都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眼前,使实验效果更清晰、更直观,让每个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突出了重点。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通过课件展示出一组富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水属于哪类物质?水分子是由什么构成的?),给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自制电解水的微观解释图片,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化枯燥为生动,从而降低了学习难度,使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从而产生乐学情绪,激发了他们以探究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学密度: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做到高密度的学习知识,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利用文字闪动,图象移动,颜色变换的手段,不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为了增强学生对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认识,课上选择一段“有关水资源和水污染”的录像,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4.优化教学过程:

计算机以其独特的功能创造良好的思维情景,培养探究能力,发展智力,教师、计算机、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组合。通过计算机不仅能学懂、学会、学活、学精,而且能促使学生乐学、善学、勤学、活学,师生共同进入教与学的自觉状态和最佳状态,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

总之,我在设计本课教学程序时,力求符合探究学习的三个特征:(1)学习者由问题或设计任务出发;(2)

好学教育:

学习者通过观察、假设、实验等探究活动提出自己的解释;(3)学习者通过表达和交流,检验或修正自己的解释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复习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b、学习总结规律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b、学习通过对化学计算问题类型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总结激情。

b、使学生在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金属和酸以及金属和盐反应时,物质之间质量量的关系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果学生掌握了这个规律,对于高中阶段的学习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化学计算

教学难点:设计“问题”和总结规律。

三、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讨论、总结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总结――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以及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四、学生分析

学生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能够做一些简单的总结,能够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按照一定的思路完成制订的学习任务。学生对于计算问题比较不擅长于独立完成,缺乏信心。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师生总结讨论的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讨论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研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研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发展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

1、以讨论交流为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小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七、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它们是如何排列的?

生:(回答)

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评价,把正确的顺序写在黑板上。

问题激疑

1、在上面的排列中,那些可以置换出酸当中的氢?枚举出来。

2、在上面的排列中枚举出可以在水溶液中置换出银和铁的金属。

3、等质量金属(镁、铝、锌、铁)跟足量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你能计算出来吗?

师生互动

教学片断:

师:化学计算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生:书写化学方程式、配平、写出已知数、标出未知数,对齐列比例式,计算。

师:在上述的题目中,没有要求我们根据何种酸来计算,请男同学计算硫酸和这些金属的反应结果;女生使用盐酸来计算,计算完毕交流一下。

男生女生:顺序为al>mg>fe>zn。

概括提升、得出结论

通过所有同学的计算,可知:等质量金属(镁、铝、锌、铁)无论跟跟足量常见的酸反应,放出氢气由多至少的顺序都一样为al>mg>fe>zn。

拓展自我

请你动脑筋,设计问题情景,证明如下的规律:

在金属和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中:

a、等质量的不同酸跟足量的金属反应,酸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小放出氢气越多。

b、等质量的同种酸跟足量的不同金属反应,放出的氢气一样多。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工具

投影仪、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金属制品的挂图(如飞机、坦克、轮船等)、铁架台(带铁圈)、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片(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上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碳、氧等非金属的性质和用途。但是在一百多种元素中约有80%为金属元素,这些金属元素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和广泛的用途。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些常见金属的性质、用途和冶炼方法等。

二、新课教学

1.展示一些金属制品(如订书钉、铝箔、铜丝电线、不锈钢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火箭、坦克、轮船等)。

[分析]常见的材料很少有纯金属,多数为金属的合金,即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金属材料种类繁多,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提问]同学们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代开始使用金属材料的吗?想了解金属材料的使用历史吗?

[小结]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铝的使用→钛的利用

我国从商代开始使用青铜器,春秋时期就会炼铁,战国时期会炼钢,目前正大量使用的是钢和铝合金材料,钛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前景的金属材料之一。

2.与学生一起欣赏课本第2页的两幅图。

铝的利用要比铜和铁晚得多,那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但由于铝的密度小和具有抗腐蚀等优良性能,现在世界上铝的年产量已超过了铜,位于铁之后,居第二位。下面,我们就以铜、铝、铁为例,对金属的物理性质进行探讨。

[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活动与探究】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分组实验探究:

请学生取三块同样大小的铜片、铝片和铁片。

(1)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然后用细砂纸打磨,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光泽。

(2)试试它们是否容易被弯曲、折断,并感觉一下它们的硬度。

(3)感觉一下它们的质量大小,由此判断它们的密度大小。

(4)用手拿着金属片的一端,在酒精灯上方烘烤它的另一端(注意实验安全:时间不要长,防止烫伤),试试它能不能导热。

(5)用电池和小灯泡试试它们能不能导电,并比较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

(6)用铁锤锤一下(验证金属的延展性)。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思考、讨论、总结:

(1)金属都有颜色、有光泽,纯净的铁和铝为银白色,铜为紫红色。

(2)金属不同,其硬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能被弯曲,而且不易折断。

(3)金属不同,其密度大小也不相同。金属有轻金属和重金属之分,如铝为轻金属,而铜为重金属。

(4)金属具有导热性。不同金属的导热能力不尽相同。

师:金属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们可应用在哪些方面?

生:它们可用作炊具、餐具、热交换器、散热器等。

师:在制造餐具的材料中,铝、铁制品最多,但需注意人体若摄入铝过量,可能导致大脑迟钝,故餐具最好少用铝,多用铁,因为铁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元素。

(5)金属具有导电性。不同金属的导电能力不尽相同。

(6)金属具有延展性。

讨论:什么是延展性?(抽成细丝的性质为延性,打轧成薄片的性质为展性。)

(展示细铁丝、铜丝、铝箔等)

师:金属的这种形变说明金属具有什么性质?

生:延展性。

师:对!金属的延展性决定了金属一般具有良好的机械强度,便于加工制造。

[讨论](1)常温下,是不是所有金属都是固体?

(2)金属用砂纸打磨前后,其颜色和光泽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3)制造飞机或机械底座对金属的密度和硬度有什么要求?

(4)炊具加热时有没有熔化?说明炊具的'熔点怎样?

(5)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说明钨的熔点如何?钨可能还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讨论并总结:

(1)常温下,汞即水银是液态。

(2)说明有些金属在打磨后可能与某些物质反应而使表面的金属光泽失去。

(3)制造飞机的金属密度小,机械底座的金属密度大。两者为防止变形都需要有较高的硬度。

(4)制造炊具的金属熔点一般较高。

(5)钨的熔点很高,同时具有导电和导热性。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探讨结果,总结出金属的物理性质,并用简短的语言进行回答。

生分组讨论、归纳、总结并汇报。

师总结并板书: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因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师: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

师:物质的用途是由哪些性质决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投影]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师:请大家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表中所提供的信息,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投影展示]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生讨论回答:(1)因铁的硬度大于铅,铅的硬度很小,若菜刀、镰刀用铅制,用的时候刀刃容易卷起来;而锤子用铅制,很易变形。

(2)电线用铜制而不用银制的理由:①银在自然界的含量少,价格昂贵;②银的密度大,不易架设。

(3)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是由于钨有较高的熔点,且易导电。若用锡制的话,灯丝导电产生的热量易使灯丝熔断(因锡的熔点低),从而影响灯泡的寿命。

(4)水龙头镀铬:①可增加水龙头的硬度,而使其不易变形;②不易生锈;③镀铬可使水龙头变得美观大方。镀金虽然更好看,更耐腐蚀,但不经济。

师:根据以上讨论结果并结合实际思考:物质的性质是否是决定其用途的唯一因素?如若不是,你认为还需考虑哪些因素?

生:不一定,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容易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等。

师:下面我们来看一份资料。

[投影]

金属之最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铁

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

硬度最高的金属——铬

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师:你能很快记住它们吗?以小组为单位,比一比,赛一赛,看谁是冠军。

板书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第1课时 金属的物理性质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为固态(除汞外),有颜色和光泽,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熔点较高,密度、硬度随金属的不同而不同。

二、物质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还需考虑的因素: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物是否易于回收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讨论等方式,得出如何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以及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6

由于教学经验尚浅,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思想方面:

1、以严肃认真顶真较真的态度完成布置的一切任务。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遵守劳动纪律,团结同志,热心帮助同志;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勤奋刻苦;班主任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人师表,有奉献精神。

2、制定。新课改学生学习方式的课题重在学生的自主与参与,为了让学生在兴趣中体验学习,开学初,设计了详细的计划,并在实践时进行了补充。

二、行动方面:

我不知道工作的常规算不算实绩,但我知道正如一个富贵人家,29寸的彩电是只能放在卧室,而对于穷苦人家,即便是一台最古老的半导体收音机,也要将它放在家中最显赫的位置上—而我就是这样的.一个穷苦人家。一句话,所谓的实绩是相对的,存在问题则是绝对的。下面,我恭敬地摆放上的就是相对的实绩,当然这仅仅是半导体收音机。

(一)课堂教学:

1、备课

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校教研员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课,仔细听,认真记,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要求,提前两周备好课,写好教案。平时做到周前备课。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年组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上网查资料,集中别人的优点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我积极查找课件,制作课件,准备、制作教具。每次,当我工作完的时候,脖子就已经感到十分僵硬而疼痛。而家人都已熟睡,时钟已悄然滑过深夜十一时、十二时,有时已经凌晨一时多了。不过还好,这些努力没白费,我的每节课堂都十分丰富,学生学起来特别带劲。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上课时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精讲精练。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坚持每天的三分钟演讲,使之真正成为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有难度的问题找优等生;一般问题找中等生;简单些的总是找学困生回答。桌间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进行面对面的辅导,课后及时做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我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不明白的耐心讲解,不会写字就手把手地教,及时查缺补漏。并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在家里对孩子进行辅导。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分子的真实存在及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了解分子的概念和基本性质;

3.学会用分子的观点来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4.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并会判断典型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观察及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成"分子"和"混合物和纯净物"两部分。

前一部分着重于描述物质由分子等粒子所构成,讨论分子的基本性质。教材一开始从人们所熟悉的一些日常现象入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会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通过对这些日常生活现象的思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建立起物质是由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粒子构成的结论(分子是构过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通过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缩小,及晶体碘的升华与凝华等实验现象,使学生在建立起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得出分子是运动的及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推论(即分子的性质)。之后,教材以水变成水蒸气,蔗糖溶于水及硫或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或二氧化碳几个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运用初步介绍的分子知识对物质发生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了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下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教材为了进一步让学生确信分子存在的客观性,展示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同时用生动的比喻、引导读者去想象分子的大小和运动状态。使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上都建立起对分子的认识。

教材的第二部分首先以空气的组成及硫粉和铁粉混合实验为基础从宏观上对混合物和纯净物两个概念做了区分。然后从微观上-用初步掌握的有关分子知识进一步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使学生能初步建立纯与不纯的相对概念。

教学建议

本节重点研究的是有关分子知识。分子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很难相信,接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知识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研究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较熟悉,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 ,但学生能凭生活经验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行想象- 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因为花或酒中有香气的分子(或粒子)扩散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去了。糖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分子扩散到水的分子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结构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实验(氨分子扩散实验、品红扩散实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实验)融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分子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分子性质时,树立起分子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分子大小不同和分子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分子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示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分子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分子的照片。

对于分子概念的建立,是本节知识的一个重点。教师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掌握的分子知识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分子本身是否发生改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行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分子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分子既有可分性又有不可分性的辨证观点?"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分子是不可分的整体粒子,因为分子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分子,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分子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辨证地思考问题。分子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因为通常讨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分子聚集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分子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 、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知识不仅应让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分子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分子的基本性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认识到分子非常微小,分子都在不停地运动,分子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行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无数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知识变为具体,增强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初二物理中学生已学习了分子运动论的有关知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分子热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讨论的问题。学生如果对分子运动状态、分子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认识,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有关知识,建议教学中还是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去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后,还应使学生认识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养学生辨证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分子概念的建立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从宏观和微观上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

教学难点:

对分子概念的理解;领悟混合物和纯净物的区别。

通过实验、图片展示及假象粒子的存在,指导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参考:

一、 布置复习内容和家庭小实验

1.复习内容:初二物理有关分子运动论的初步知识。

2.家庭小试验:将等体积的大米与小米混合后观察总体积的变化。

二、课堂教学过程

1.复习检测(投影)

判断下列变化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1)水受热变为水蒸气。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

2.引入

同学们想过没有,我们周围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各种物质,象清澈的流水,闪亮的金属,雪白的食盐,它们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3.所要研究内容的实施过程:

1)演示实验

演示氨水与酚酞混合的试管实验,学生观察、汇报实验现象(包括:混合前氨水、酚酞的颜色及混合后溶液的颜色;氨水的气味)并判断它们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2)指导学生实验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两人一组做书203页氨分子扩散实验。提出观察要点: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能否使酚酞变红?若有变化,变化的顺序是什么?(学生观察、记录并汇报实验现象)

3)提出问题

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氨水与酚酞没有直接接触,为什么酚酞点也会变红?而且是由放氨水的地方由近及远地变红?老师补充问题:实验时,氨水滴在棉花上,为什么你能闻到刺激性气味?生活中白糖放在水里不一会儿就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湿衣服能凉干?如何解释这些现象,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4)学生讨论

学生大胆想象物质的构成,四人一组讨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

5)汇报与交流:汇报交流讨论结果。

6)解释

结合学生的回答解释:我们可以想象到物质是由许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实验中氨的小粒子跑到酚酞点处,酚酞就变红。如果跑道我们的鼻孔里,接触到嗅觉细胞,就能闻到氨的刺激性气味。糖放在水中一会儿变没了,而水有了甜味,是因为糖的小粒子扩散到水的粒子中间去了。湿衣服能凉干,是因为构成水的粒子在风吹日晒下扩散到了空气中。现在科学实验已经充分证明:物质都是由相应的粒子构成的,分子就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8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理解和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2、利用微粒观点,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

3、通过学生合作设计、交流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学习用实验、观察法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4、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6、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发展是曲折而漫长的,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能判断出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变的。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但是学生没有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也没有把原子不变跟物质总质量不变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意义。

2、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3、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2、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比较分析、启发引导

学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创设情境,激思引趣

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食物的消化、身体的成长、呼吸作用等,蜡烛燃烧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景再现:点燃蜡烛

问:关于蜡烛燃烧你有哪些了解?

这些都属于定性研究,蜡烛燃烧是一个化学变化,这节课我们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认真听老师介绍。认识化学变化的重要性。

从化学的角度观察蜡烛燃烧这个化学变化。

学生从生成物、宏观现象等来描述这个变化。

仔细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疑创景,激发引学。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身边的化学变化为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认识定性、定量是研究化学变化的两个角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标指导学生后面的学习。

新授: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提出问题: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呢?

初步猜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猜想。

“权威”对比,进一步引发认知的矛盾冲突:

(1)1673年波义耳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增加。

(2)1756年罗蒙诺索夫煅烧金属后质量不变。

(3)1774年拉瓦锡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不变。

根据老师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变、变大或变小。

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对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真正产生疑问。

引发猜想,认知冲突。

让学生大胆参与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感受化学家的探究历程,通过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质量是否守恒的欲望。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1)引导思考,明确思路

让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需要考虑的方面

(2)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可供选择的三个反应:

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

3、盐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组织学生小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和改进方案。

教师演示:探究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4)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一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二组:探究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情况拍照上传。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一起明确研究的思路。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三个实验的方案,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仪器和用品,也可以自己创新,把方案记录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交流方案的设计思路、步骤或者装置图。

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根据分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动手动脑,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思路的整理为后面实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突破分组实验中的障碍。

使学生个人探究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和创新,使实验方案不断优化,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防止学生做白磷实验出现意外。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后面的展示交流保留资料。

3、展示交流,获得结论

(1)小组汇报,展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适时评价,并激发小组间的“矛盾”,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大家找茬,反思评价

针对实验结果有误差,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评价。

(3)获得结论,总结提升

总结:有气体的反应必须密闭,气球或注射器可以缓冲。

汇报小组探究成果,评价老师上传的照片。

对于有些小组实验的失败,找出原因,进行反思和评价。

展示成果,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对比分析,正确认识

以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对比获得结论。

同理,让学生写出白磷与氧气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守恒关系,组织交流。进一步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的质量,得出质量守恒关系,获得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分析三个反应中的等量关系,深入理解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关系。

5、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1)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蜡烛燃烧质量减少的原因。

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观点,学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感教育,持续发展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求异探新,发展思维

为什么宏观上一切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播放:“水电解”实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动画课件。

教师适当点拨,突破难点。

总结: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

学生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

知识迁移,开拓创新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满快乐感和成就感。

7、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教师对本节进行总结提升: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的一种表现,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诉我们利用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

这节课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属于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我们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学变化,定性、定量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

学生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体验成功。

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8、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①古人幻想“点石成金”,你认为可能吗?试解释之。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质量大。

(2)请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进一步链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9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通过观看图片、视频,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获取信息、表述信息的能力;

3、通过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4、体会化学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的美,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了解化学的欲望,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三、教学方法

引导式教学法、实验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

四、教学准备

实验视频:“滴水成冰”、 教师演示“魔棒点灯”

五、教学过程

【视频播放】美丽化学

【板书】认识化学的魅力

【提问】首先,从一个中学生的一天:“清晨”、“早晨”、“中午”、“晚上”遇到的生活事件开始,告诉学生,这一切,都与化学息息相关。

【投影】化学是什么?

【讲解】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例如色泽鲜艳的衣料需要经过化学处理和印染;粮食、蔬菜的丰收需要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水泥、钢材、玻璃等化工产品都是重要的建筑材料;汽油、柴油是许多现代交通工具的燃料。

【投影】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组成和结构、用途和制法的学科。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中已经存在的物质,还要研究和创新自然界中原本不存在的物质。

【过渡】化学在保证人类生存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投影并讲解】化学合成药物为疾病的治疗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利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增加粮食产量,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化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新材料的发现推动了产业技术的革命;新能源的开发解决了资源枯竭的问题;防治环境污染要靠化学学科;绿色化学的核心就是要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减少和消除工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过渡】化学背负的骂名

【思考】如果没有化学……

【音乐】迈克尔杰克逊《地球之歌》

【学习】如何学习化学?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操作,学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难点:催化剂的概念的理解和催化作用。

【教学准备】

1、教材中[实验2—5]、[实验2—6]以及“活动与探究”的实验仪器;

2、教学过程所需的投影片;

3、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能得到氧气吗?你们能用这种方法制取一瓶氧气吗?(提示:从反应的速度、条件、气体收集的难易等方面考虑。)

二、实验探究

看来,利用光合作用的方法无法达到我们的目的,现在,我们来学习两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引导实验)

教材[实验2—5]:

(1)不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2)加热过氧化氢时,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3)过氧化氢中加入二氧化锰时,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

(讨论、比较与分析)

分别比较(1)与(2)、(1)与(3)两组实验的现象,可得到什么结论?

三、分析讨论

(投影)

讨论:

1、二氧化锰有没有参加反应?如何来证明?你能设计实验来证实吗?

2、二氧化锰在实验里起什么作用?它有什么特点?

(实验探究)

1、教材[实验2—6]。

2、补充实验:在[实验2—5](3)中再加入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四、归纳小结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一:

过氧化氢──→水+氧气

其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特点是:一改变,二不变。即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而自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

我们不仅可以用过氧化氢来制取氧气,还可以加热一种暗紫色固体高锰酸钾来制取氧气。反应原理是: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讨论: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这两个反应是化合反应吗?他们有何特点?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1

21.第六章 化合价 (新授物质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常识性介绍化合价的涵义;了解常见元素、原子团化合价;初步学会应用。

能力培养:结合课堂上对问题的设疑、解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形成规律性认识的能力,从课堂练习中培养、巩固学生应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通过化合价基础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的记忆力。

科学思想:在学习元素化合价的知识更新中,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教育。

科学品质:随着课堂上对化学问题的层层置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猜想探索的精神,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合作精神和创造意识以及克服困难的持久力。

科学方法:在对元素化合价的学习中,使用科学抽象的方法。从现象到本质、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方法。

重点、 难点:化合价的概念的建立;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形成规律性认识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设计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请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

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学生练习。

承上启下,创设问题情境。

根据原子团结构回答:为什么在氯化钠中钠原子与氯原子的个数比为1:1,在氯化氢分子中是一个氯原子与一个氢原子结合在一起吗?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

实事求是地分析事实,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Mg Cl H O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根据上图讨论:镁与氢,氢与氧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四人一组讨论,动脑思考,动口参与,加以猜想,探索,然后请一个组的代表发言,其它组纠正补充。

用提问的方法激疑,用讨论解决问题的方式,培养集体主义的合作精神。

讨论提纲

①Mg Cl H 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②镁与氯,氢与氧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③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多少?

①四个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Mg为2个,Cl为7个,H为1个,O为6个。

②在氯化镁中镁失去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数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一个水分子中,一个氢原子的两个电子与一个氧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了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在水分子中,氧原子比氢原子对电子的吸引力稍强些,所以电子对偏向氧的子一方,因此氢为正价,氧为负价,但整个分子仍为电中性。

对NaCl、MgCl2、HCl、H2O的化学式进行比较,分析它们的原子个数比。

一、化合价的定义: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的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思考后小结:根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化合时,个数是一定的。

结合这四个化学式的比较,进一步理解概念。

把讨论的结果上升到理论。

学习新概念。

课本80页第二小节:

阅读提纲

化合价的数值在离子化合物中如何判定?在共价化合物中如何判定?

阅读,思考,理解

分组讨论总结,请代表发言,大家加以补充。

激疑,探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元素化合价的判定

填写小表:

价数

正价

负价

离子化合物

得失电子数目

失电子原子显正价

得电子原子显负价

共价化合物

共用电子对数目

电子对偏离显正价

电子对偏向显负价

根据阅读结果填写表格,填好后,反复看两遍。再现上述阅读内容。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及科学方法。

课堂练习

1.确定水中,H的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_个H与___个O共用___对电子,电子对偏___H。O的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_个O与___个H共用了___对电子,电子对偏___于O。

2.确定氯化镁中,Mg元素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个Mg___电子,Cl元素化合价为___价,原因是___个Cl原子___电子。

同理练习:CO2中碳与氧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MgO中,镁与氧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请学生说出答案。

巩固知识。

再现知识。

培养学生用概念认识新事物的能力。

课本第80页至第81页内容。

阅读提纲

1. 在化合物中,氧、氢、金属、非金属元素,通常显价规律是什么?

2. 有些元素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化合价吗?

3. 找出有关化合价中“两个零”的叙述是什么?

根据

阅读结果,归纳小结,请学生描述,再现阅读的内容。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入科学方法。

三、化合价的规律

1. 在化合物中,情况如下:

氧为—2价;

氢为+1价;

金属元素为正价;

非金属元素为负价;

在非金属氧化物中,氧为—2价;

另一种非金属元素为正价。

2. 两个零:

在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零

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3.元素的变价: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但在一种化合物中元素也可能存在不同的价态。

练习判断各元素的化合价:

1. H2 O Cu Fe S

2. H2O CO SO2

3. Fe2O3 FeO Fe Cl2 FeCl3

复习,固新知识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态度及科学方法。

小结:1.元素化合价的确定方法;

2.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在此课中表现良好,对一些抽象难于理解的概念学生都认真听讲,从课后的小结来看学生掌握情况也很好。这样好的学习势头应加以适当鼓励,突破全书中的最难的知识点。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xuesheji/66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