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六年级上册《古诗》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古代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写景抒情的诗词,今天来学习其中三首。
二、学习诗句
1、提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看注解理解词义。
⑶ 连起来说说每句话的意思中。
⑷ 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2、学生自学,再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然后在班上集体交流,逐首理解。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惑
四、教师小结(阅读古诗的基本方法)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别朗读三首诗词
二、比较学习
1、引导比较异同:
师:三首诗词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又是什么?
2、学生按上述要求进行自学思考,做好发言的准备。
3、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
三、引导归纳
1、相同点:
诗人都在描写一处景物,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点:
从诗人所在的地点、时间、观察到的景物的特点,当时的心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对诗与词的不同形式加以区别。
四、指导感情朗读
体会三首诗词中诗人的不同心境,用恰当的语调加以表达。
五、背诵,默写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北京实验版语文教材中的第一篇词,引领整个小学阶段词的学习。这个词牌原名《望江南》,其后又有《谢秋娘》、《梦江南》、《望江梅》等许多异名。这首词中,诗人选取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个典型景物,渲染了江南春天的绚丽景色,最后用一个反问句“能不忆江南?”真切、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赞叹和思念。
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词意,感受江南春景之美,体会作者赞美与思念之情。
2.初步了解“词”的特点,掌握学习词的方法。
3.有感情诵读。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2.有感情诵读。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简介相关资料。
1.背诵有关描绘春天景色的诗句。
2.齐读诗题:忆江南(播放江南春景图)
3.介绍诗人和创作背景
教师补充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他曾在苏杭为官,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12年后,他对江南依然魂牵梦绕,六十七岁那年,创作了一组千古绝唱——《忆江南》。
二、初读全诗,感知词的特点。
1.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畅。
2.初步感知词的特点
(1)有没有发现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明确今天我们学习的其实是一首词。
(2)师生交流对词的初步认识。
3.指名读。(重点提示“谙”这个生字的读音)
4.教师范读激情,评议导学。
三、自学交流,探究诗意 。
1.学生自学,理解字意、句意。
教师引导,迁移学法:同学们可用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这首词。
2.同桌交流自学收获。
3.全班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词意。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你从哪几句感受到江南春景之美的?
(1)赏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的春景美在哪里?
红胜火:体会江花的红艳;花的数量多,感受江南春天的盎然生气。
“胜”可否换成“似”?
什么时候江边的花更红,更艳?(日出图)
展开想象,把词句还原成画面。(江花图)
体会后指名有感情朗读、评读。
(2)赏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句给我们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如蓝:体会水的青绿,感受江南春天的勃勃生机。
为什么江水这样清绿?让我们联想到了什么?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江水图)
(3)引导学生想像并对比两句诗所描绘的不同画面,感悟两句诗“红”与“绿”相互映衬之美。
(4)学生结合想象诵读。
a、 指名读。
b、合作读。
(师:日出时分,花开的如此热烈,男生读:日出江花红胜火)
(师:春来碧水悠悠,纯净、清幽,女生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2.体会前两句中蕴含的作者感情。
江南春景的如此美丽、绚烂,作者用一个字就表达了由衷的赞叹,那就是——好,
这个“好”字是在赞美江南的什么好?读出自己的体会。
作者赞叹的美好春景是他非常熟悉的,亲自感受到的.,理解“风景旧曾谙”一句。
3.对比引申,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1)引入作者另一首诗《魏王堤》。
当江南花红胜火,水绿如蓝的时候,而北方的洛阳又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出示七绝《魏王堤》
(2)引读体会:在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的季节,洛阳却“花寒懒发”,只有魏王堤上的柳丝,才透出那么一点儿春意。
(3)再次朗读体会“能不忆江南? ”一句的含义。
4.拓展引申,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1)赏读白居易其它两首《忆江南》。再次深刻感受诗人对江南的赞美和思念。
引导:作者回忆了哪里?又在怀念江南的什么?
(2)师补充: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杭州人民和他的感情很深,在他离任时,苏州人民不舍得他走,都哭着来为他送行。诗人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带着对江南人民深深的思念,再读——能不忆江南?
(3)江南不仅景色优美让作者怀念,还有纯朴的人民让作者牵挂,江南的景美、酒香、人更美!我们再来读读这句。再看这个“好”字又增加了哪些含义?
(4)感情朗读,读出赞美之情、读出思念之意。
五、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把“日春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景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可以写,也可以画。)
六、板书设计。赞美
忆江南-----------好
词思念
春日
一、学习《春日》,自读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泗、滨”。
2.指名读诗,提醒读准“胜”“泗”“滨”
3.根据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
4.小组交流:互相释疑,讨论难点。
二、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感情。
].指名读诗旬,说说自己对诗意的理解。
2.全班交流,相机点拨:
(1)作者到泗水边寻找春天,他看到了什么?能想象都有什么“焕然一新”吗?(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具体感知“无边光景一时新”)
(2)“万紫千红”是说春天的什么?能具体说说吗?(借助图画形象感知花儿的缤纷色彩,春天的美丽景象)
3.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自己练习读,边读边想象。
(2)指名读,师生评议。
(3)以读代讲,师生合作:老师朗读散文,学生用恰当的诗旬来对答。
师: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日予,我信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色,啊,放眼望去,一切都焕然一新了,全没了冬日的苍白和萧瑟。
生:胜日寻芳渐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你看,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到处万紫千红,百花争艳,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三、背诵古诗。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3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二、自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四、细读《渔歌子》理解词意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五、总结升华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
风细雨
渔歌子
桃花流水
热爱大自然
鳜鱼肥
不须归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4
六年制语文第九册新选古诗《梅花》为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王安石所作。全诗仅20字,却写出了梅花独处墙角、凌寒怒放、色洁如雪、幽香清远的特点;赞美了梅花孤傲高洁、倔强坚贞的性格。诗里洋溢着作者情思并暗寓象征寄托,故意境幽远,为咏梅之佳作。
诗句简析
第一句,“墙角数枝梅”。“墙角”点明梅花开放的位置——幽僻。“数枝”几枝,言极少,说明形影孤单。如此形单影孤,不禁使人生出怜爱之情。
第二句,“凌寒独自开”。咏梅之作不少,仅就梅花而咏梅,则无论是形象和意境并无高远之处。而“凌寒”一句则寄寓了作者的`主观情感。“凌寒”,冒着严寒,实为全诗点睛之笔。梅花在严寒中开放,本自然规律,而一“凌”字则付与其强烈的感情色彩——傲立严寒,坚强不屈,不由使人顿生敬畏之情。不仅如此,诗人还以“独自”来修饰“开”,让人觉得梅花气压群芳,孤傲无比,这般“傲姿”不能不使人肃然起敬。
第三句,“遥知不是雪”。虽言不是雪,而偏偏联想到雪,以雪作比,意梅花色洁如雪,这般清丽高洁,实非白雪可比。
第四句,“为有暗香来”。“暗香”,幽香。幽幽清香从远处袭来。联系第三句可知,作者三、四句运用了倒置的手法,既强调了梅花“色洁如雪”的特点,也突出了它“幽香袭人”。纵观全诗,词句虽清丽平淡但意蕴含蓄,寄寓深远。结合诗人当时的情况(推行变法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而失败)及个性,不难体会到作者赞美梅花凌寒独放、洁白清香,实际上是在表明自己坚贞不屈,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
教学设计设计
说明:《梅花》这首诗诗意明白晓畅,参考注释学生基本上能说出诗意,故教师可把指导重点放在启发学生体会作者的心境上。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诗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2.体会作者借对梅花凌寒独放品格的赞美来表白自己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3.背诵并默写古诗。
二、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要求1;
教学难点 :要求2。
三、主要教学步骤 :
1.初读诗句,了解主要内容。
①读题,简介作者后,检查学生对“凌”字字形掌握的情况。
②先指几名朗读能力稍差的学生读并稍加指导,之后学生自读诗句,边读边想作者写了梅花的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2.细读诗句,理解诗意。
第一、二句。
①首先让学生参考注释试着讲讲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启发学生运用过去学习古诗的方法,对每个词加以理解后,适当添加一些恰当的词,再调整一下顺序把意思连起来。
②指几名语言表达能力稍差的学生说说,再帮其订正,直到他表述清楚、准确为止。
③启发学生从“墙角”、“数枝”中体会出梅花“形孤”的特点;从“凌寒”、“独自”中体会出梅花“姿傲”的特点。
④朗读体会。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之后再读,深入体会。
第三、四句。
①参照注释试着说说诗意,再集体讨论订正。在理解这两句诗意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出梅花洁白如雪的特点,虽然不是雪,却像雪一样洁白。
②轻声自由读诗句,体会梅花“色洁”、“幽香”的特点。
③感情启发,朗读体会。
3.再读诗句,体会作者的心境。
①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②说说这首诗写了梅花的哪些特点,并分析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到。
③启发想象,体会意境。请学生认真地想象并体会:诗句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种画面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思考好之后用自己的话说说。
④再读诗句,边读边思考,从“凌寒”等词语中体会,作者表面上赞美梅花凌寒独放,实际上是在表白什么心境?(可适当地作背景介绍)需要注意的是,对诗人心境的体会是个难点,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深究。
⑤朗读诗句,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感情。
作业 布置: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
梅花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形孤)
凌寒独自开。(姿傲)
遥知不是雪,(色洁)
为有暗香来。(香幽)
表达了“坚贞不屈、不怕挫折”的心境。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包括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和一首词《渔歌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际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钯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烈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尤其是后两句写的意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阴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十分有趣,也颇有特色,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年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渔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张志和,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看,初春的远山刚蒙上几分绿色,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鸶在山前低徊,粉红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黄色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渔翁头载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显得宁静而美好。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学要求】
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
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
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
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
⑴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 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 理解诗词的意思: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
(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四、学习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
1、作者简介:
范大成:苏州吴县人(今江苏)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他与陆游、杨万里、尤袤齐名,合称“南宁四大家”。他的诗忧国忧民,多有佳作,晚年隐居,写了《四时田园杂兴》60首,是他一生田园诗的代表作,反映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民生疾苦。这里选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学习,了解诗意。
3、汇报交流,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⑴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绩麻:把麻搓成线。
句意:夏季农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间锄地,晚上要在灯下搓麻成线,农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未解:不懂。供:从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虽然他们不懂的耕种与织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5、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说说你的感受:
(配乐朗读)
诗文描绘了乡村大人耕织,孩子也学耕种的情景,展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勤劳,是一副具有浓浓生活气息的农家耕织的图画。
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课堂作业设计
1、把诗句补完整:
⑴ 绿遍山原( ),⑵ 童孙未解( )
子规声里( )也傍桑阴( )
2、请你说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我会背其他描写田园的古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渔歌子》理解词意,想象画面,体会词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这首词。
〖教具准备
1、学生准备张志和的生平资料。
2、准备优美轻柔的曲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两位宋代诗人为我们展现的田园风光,使我们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质朴,谁能想象画面,再来背诵一下这两首诗。
二、回顾词的特点
1、谁还记的我们第一节课学的一首词,你们还能背诵吗?《忆江南》
2、词有什么特点:
词有词牌名,是词的调子的名称,词调是写词时依据的乐谱。有的词牌原来就是词的题目,如《忆江南》《渔歌子》但后人写的《渔歌子》《忆江南》就与词牌无关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故又称长短句。
三、学习第三首词《渔歌子》
作者简介。张志和,唐代诗人,字子同,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被贬官后,不再复仕,放浪江湖间,自称烟波钓徒,著有《玄真子》。
1、自读课文:
⑴ 轻声读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 对照注释,结合画面,了解诗意。
⑶ 有感情的朗读,体会诗情。
2、汇报交流:
⑴ 指名读词《渔歌子》纠正字音。
⑵ 说诗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鹭展翅飞,桃花夹岸的溪水中,鳜鱼肥美。(一幅秀丽宜人的水乡风光)。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句意: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蓑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悠闲自得,溢于其中)
3、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谈谈你的感受:
⑴ 配乐朗读。
⑵ 谈谈你的感受:
作者将山前高飞的白鹭、岸边盛开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鳜鱼及斜风细雨中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翁,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清新、优美、充满情趣的渔翁垂钓图。展现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也表达了他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4、练习背诵。
四、总结拓展
1、学习了三首古诗词后,你对乡村生活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词,背给大家听听。
〖板书设计
23 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
翁卷(宋) 范大成(宋)朝张志和(唐)
绿白
鸟雨 生机 耘绩 山鹭
闲人少 繁忙 各当家 劳动场景 花水鱼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风细雨 情趣盎然
学种瓜 渔翁不归
〖课堂作业设计
1、把下面诗句补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鳜鱼肥。
( )箬笠,( )蓑衣,( )不须归。
2、用自己的话把《渔歌子》第一句的画面描绘出来
3、快来读读下面的古诗,想想描绘怎样的画面。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读着这些诗词,顿觉清新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浓郁的生活情趣洋溢在字里行间。从那充满灵气的诗句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儿童的生活场景,感觉那遥远的、古人童年的生活;那一幕一幕生活的场景,一经诗人的生花妙笔,就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也便油然而生。
选编这三首诗词,目的有三:一是通过学习,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二是通过背诵、默写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词的意思,背诵、默写诗词,体会童年生活的无邪和美好。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章情感的能力,一经点拨便能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牧童》《稚子弄冰》《湖上杂诗》三首古诗词,描写的是古代儿童有趣的生活,表达了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学生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因此可让学生通过品词、品句、想象画面来深入理解课文,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之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正确认读一个要求会认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阅读为主,联系文中的优美词句展开想象,从而达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细细品读重点词句,体会诗句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并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预习,约童趣
1.学生搜集作者及相关时代背景图片、音乐、录像等。
2.学生根据“预习提示”预习课文。
(1)初读课文,画出自己难读的生字、难理解的生词。
(2)了解本科的主要内容。
(3)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
3.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童趣
(音乐)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们就一起用心的去读两位古代诗人笔下的“童年”。
二、初读、悟童趣。
同学们认真、仔细地将这两首诗读三遍以上。(老师出示两首诗。)
(学生自由读诗)
单独为大家朗读这两首诗。
(评价、正音。指导书写“蓑”、“遮”字,和老师一起书写。)
正确读通了,我们还应该争取把诗读懂。请大家借助注释进行学习。
(学生自主尝试学习。)
学习要求:
1.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2.交流自己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4.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你们能学懂些什么呢?
师:你们的发言对我们其他的同学都有启发,我们同桌之间也相互说一说。
三、品读,想童趣
1.《牧童》中的童趣形象
大家都发现这两首诗的孩子生活都是特别有趣。我们继续走进这几位孩童的生活,(指第一首诗)哪些场景你们觉得特别有情趣呢?
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一幅怎样的充满情趣的画面吗?
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点击“铺”和“六七里”字)你好像看到什么?
“六七里”和“三四声”只是虚指的数字。我很想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打几个滚,踢几脚球。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
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怎么在晚风中摆弄他的笛子的呀!(点击“弄”字)
出示:牧童时而把笛子放在嘴前,轻轻一吹,悦耳的声音让老牛也侧耳倾听。时而时而
(学生纷纷述说自己想象的画面)
还有哪些场景让你们感觉很有情趣呢?
发挥我们的想象,把有趣的情景描绘出来。
(点击“卧”字)“卧”在草地上,把草地当作床,可以在上面睡觉,多好玩啊!
这样的生活真是——(板书: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读出这样的快乐吗?
(学生读诗。个别读、齐读。)
吕岩又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
(出示吕岩小传,学生默读)
吕岩:进士,当过两次县令。正遇到农民起义,兵荒马乱的,带领家人逃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传说到山中学道,不知所终。
生于兵荒马乱的吕洞宾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自在快乐生活啊!谁能读出这种渴望。
(学生自由读,个别读)
2.《稚子弄冰》的童趣形象。
牧童在铺展的原野逗弄笛声,在清风明月下安然入睡,真是童趣无限。让我们的目光跟随杨万里,在寒冬之际,清晨之时,走到农家,再去感受童趣。
出示: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板书——嬉乐、失望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了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铮”,圆形;声音上,有“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作“玻璃碎地声”的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铮、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你们就是那个男孩,表演出当时的情景,有对话,有动作。
杨万里不止是以旁观的态度描写儿童,他甚至和儿童一块儿玩耍、做游戏。他看到小孩子们在园子里学着栽花种草,就想参加到他们的行列中去,发现了他们修筑的一条小路,大概只有蚂蚁才能通得过。诗人真的参加到孩子们的行列中去,跟他们一起捉迷藏:“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有的小孩子藏到他的青布衫底下被捉了出来。
如此有趣的一幕,如此可爱的诗人,用我们的读书声,表达出你也向往这样的生活。
(生自由读,指名读)
诗人通过细心的观察,把两个顽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也把这几个孩子形象记在心里吧!
(学生自由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童趣。
四季童趣皆成诗,瞧:
春天,可去放风筝。“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即风筝)。”(高鼎《村居》)
夏天,还可以去田野放牧。“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秋天,可去捉蟋蟀。“萧萧榕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捉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冬天,可以玩冰雪。“稚子金盘脱晓水,彩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罄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杨万里《稚子弄冰》)
童年趣事是我们人生中一笔重要的财富。
(出示学生童年照片)
所以我们都不想长大,所以又一位老人发出“不羡神仙羡少年”的慨叹,他是谁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与他相会。
第二课时
五、辐射,理童趣
请同学们自学并赏析《湖上杂诗》
作者闲来无事,在湖滨郊游踏青。一路上游人来往不绝,都说想做神仙,只有自己心境不同,一点也不羡慕神仙,只羡慕那些年轻的少年。青春是最令人如痴如醉的,但是年华如水,青春易逝,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逝去的脚步呀!“不羡神仙羡少年”这句诗,明显流露出作者对青春的渴盼,希冀中又隐藏着一股难言的惆怅。
请同学们把这种渴盼、惆怅的心情读出来吧。
六、扩写,展童趣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或词,改写成短文
1.激发写的兴趣。
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一首诗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人物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2.根据自己的想象,自由写故事。
3.选择相同的为一组,分别交流、评议,教师相机指导修改。
纪趣:师生可先行各自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整合。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上网下载、打印图片文字,收听音乐,观看图像;教师则做成课件。
引童趣:在美好的音乐,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悟童趣:不满足于一两个孩子能大致理解诗意,而是组织学生吸收别人的长处,促使自己进步。老师了解学生自学后整体感知的情况,根据学情对教案做调整,继而展开针对性的指导。
想童趣:学生畅谈、展示,教师播放媒体。此举作为再现美景,营造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色彩艳丽的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精彩绝轮的解说词,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此时学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试,此时适时让学生的感情表现出来。
延童趣:古诗词赏析,这一环节的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语言魅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理童趣:学中用,用中学,学以致用,及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
展童趣:联系课文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仿写练习,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年级上古诗词三首教案 篇7
教材简解:
本次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小班的古诗活动《所见》,我以故事+图片的形式导入课堂,带领幼儿进入这首古诗的意境中,在教学中加入了表演、歌唱等元素,让幼儿既轻松学会了古诗,又感受到古诗带给他们的无穷乐趣。
目标预设:
1.通过活动,让幼儿熟悉、理解古诗的内容。
2.通过看图说话,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诵读古诗,体验朗诵的乐趣。
重难点:
1.初步理解古诗内容,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重点)
2.知道古诗中“鸣蝉”的意思。(难点)
3.能用打节拍、做动作等方式朗诵古诗。(难点)
活动准备:
1.活动课件、伴奏音乐。
2.四幅古诗配画。
3.相关头饰。
设计思路:
《所见》这首古诗是非常具有童趣性的,而在幼儿时期,孩子们对故事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因此,我利用这首古诗中“趣”这个点,以故事和图片的结合形式导入课堂,吸引孩子们的目光,让幼儿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初步的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之后我通过诗配画这样的形式,让幼儿重温古诗意境,我再逐步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说一说画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样既加深了他们对这首古诗的理解,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此过程中,我还会让他们进行一些表演,与我,与其他幼儿做一些互动,充分的感受到这首古诗带给他们的快乐;最后,幼儿也会和我一起用打拍子、做动作等方式将这首古诗朗诵几遍。整个教学过程,我都将以幼儿为中心,让他们充分参与其中,体验学习古诗的乐趣。
教学过程:
1.出示小树林的图片,以故事的形式导入古诗。
1)师:你们听一听,树林里面传来了什么声音?(牧童唱歌的声音)
幼儿进行猜测,师揭晓答案,原来是一个小牧童在唱歌。
2)师:你们来看一看,牧童是怎么来到小树林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