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案资料 >

高中语文必修教案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

时间:2024-10-04 赵老师教案网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汇总十一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陶渊明生平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采取读—讲—赏—评的教学方法,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个中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介绍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田隐居》、《饮酒》。其中《饮酒》诗20首。这组诗是陶渊明饮酒之后写的,但所写内容不一定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的喜爱。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他用心良苦。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来探讨个中原因。

三、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研讨课文,对文章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庐字的本义: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简陋的小屋的通称。“车马喧”看书上注释,还可补充: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可补充诗人的家庭背景:他的曾祖父陶侃功业盛大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做过官。他的家族是柴桑的名门,尽管到了陶渊明这一支脉衰微了,但还不太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无车马喧表现的是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的坚定抉择。“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我想:王安石的评价不会只拘泥于前四句诗结构上的精妙,更体味出了他的神韵。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事。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一个重要因素。

2.除此之外,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渊明的又一因素呢?

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1.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的极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异趣。

2.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爱莲说》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寒枝”表现了菊之耿介。元缜“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返”,这句正好应合“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这时我们隐隐约约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别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秋菊、夕阳中悟出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马?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真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的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已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真正的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天然的本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归结:陶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都是他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原因。

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园之乐,或道人生真谛,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鉴,诗中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中,不可能象他一样隐居,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远离名利,远离物质追求,我们的心境就会变得宁静,就会克服浮躁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由益处的。

二十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愿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很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自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以选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生活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我们选择的前提是:健康、向上、有益、乐观。关键是适合自己。(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

五、诗歌的鉴赏

1.知人论世

2.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分析诗歌的哲理句。

六、作业

阅读赏析《饮酒》之一

板书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叙事道理 心静自然凉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写景显理 万物各得其所

真意——忘言 抒情悟理 语言有时不能表达美妙的感受。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的过程,在简单的操作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说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初步体会平移、轴对称的有关知识在研究等腰梯形性质中的运用;

2、探索并掌握梯形的有关概念和基本性质,探索并了解等腰梯形的性质,能用它们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探索梯形的有关概念、性质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回顾知识的连续和类比

本章中已经研究了哪几种特殊四边形?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出梯形概念

观察一组图片,在图中有你熟悉的图形吗?

三、探究:

(一)看看学学梯形的有关概念

1、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一些基本概念(如图):底、腰、高。

2、等腰梯形:两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3、直角梯形:一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二)做一做――探索等腰梯形的性质(引入用轴对称解决问题的思想)

1. 在一张方格纸上作一个等腰梯形,连接两条对角线

问题一: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有哪些相等的角?这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学生画图并通过观察猜想; 问题二:这个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结论: ①等腰梯形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连接两底中点的直线。

②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两条对角线相等。

四、课后作业

课本习题9.5 1、2。

五、教后感: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精神,以人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学生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主体,注重学生亲身体验、实际操作,体现自主化,活动化,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自主参与者,自主探索者。体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 篇3

一、学情分析:

全班共有学生56人,是一个新组合的班级。学生的层次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新的学期里,在让学生适应学习环境的同时,应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强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数学的能力,以提高成绩。

二、教学内容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板快:

(一)、数与运算。

1、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2、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一单元“圆”。

2、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3、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三)、统计与概率。第五单元“统计”。

(四)综合应用: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

(五)整理与复习。

三、教学目标(按照单元顺序)

第一单元“圆”: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及圆的对称性,认识到同一个圆中半径、直径、半径和直径的关系,体会圆的本质特征及圆心和半径的作用,会用圆规画圆。

2、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动手实验、拼摆操作等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思想。

3、结合欣赏与绘制图案的过程,体会圆在图案设计中的应用,能用圆规设计简单的图案,感受图案的美,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4、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图案设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5、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6、结合圆周率发展历史的阅读,体会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断探索过程,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激发民族自豪感,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1、学生将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几”或“减少百分之几”的意义,加深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2、能利用百分数的有关知识或运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换”: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经历一个简单图形经过平移或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能有条理地表达图形的平移或旋转的变换过程,发展空间观念。

2、经历运用平移、旋转或作轴对称图形进行图案设计的过程,能灵活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结合欣赏和设计美丽的图案,感受图形世界的神奇。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1、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五单元“统计”:

1、学生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感受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有效地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与同伴进行交流。

第六单元“观察物体”:

1、学生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小正方体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2、能根据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正方体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3、能根据给定的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4、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综合应用:

即“数学与体育”、“生活中的数”,促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某一生活领域的实际问题。教材还安排了“看图找关系”的专题,使学生体会图能直观、清晰、简捷地刻画关系。同时,还在其他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安排了某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活动。学生在从事这些活动中,将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发展解决问题和运用数学进行思考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在与同伴合作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整理与复习

教材安排了两个整理与复习。整理与复习改变单纯做题的模式,注重发展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每个整理与复习都分成三部分:对所学内容的整理,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一些练习题目。

你学到了什么”这个栏目,目的是鼓励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反思,能运用列表或采用其他的形式对所学的主要内容进行简单的整理。

“运用所学的知识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回顾在学习过程中自己的体会与进步。

四、教学措施:

1、鼓励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3、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及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五、教学课时安排(按单元顺序)

第一单元圆: 17课时。

第二单元百分数的应用: 16课时

第三单元图形的变化: 5课时

整理与复习(一): 5课时

数学与体育: 3课时

第四单元比的认识: 13课时

第五单元统计: 6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 3课时

生活中的数: 2课时

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以校教研处教学工作计划为指导,使学生形成良好数学思维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自主的参与、探究和交流。

二、教材简析

本册教材中不再着眼于个别的能力点和知识点,不再设“语文天地”做单项练习,不再通过“金钥匙”学习某种学习方法或策略,而是致力于综合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形成的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比较广泛的文化积累,基本上实现能够自学语文,切实实现《课程标准》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标。教材仍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写,本册共设计了8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由五篇课文(三篇精读课文,两篇拓展阅读课文)、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和单元小结四个部分组成。五篇课文中,前三篇必须精读,后两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精读或略读。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学生的爱美的情趣; 还要使学生从一些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学习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正确思想方法。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学会生字,复习查字典的方法,养成自觉运用字典的习惯。

4、进一步提高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 注意积累词语,初步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5、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情感的介入——感知、感受、感悟。通过教材中“小资料”、”我的视角”、“日积月累”等栏目, 展示学生自学产生的问题、独立的见解、改进的意见、延展开的思考、总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等等。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精神。

6、阅读适合程度的课外读物,了解主要内容,逐步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本学期阅读不少于20万字。

7、乐于参加讨论或辩论,稍作准备,能讲清楚自己的意思,表达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8、能抓住重点进行观察事物,养成勤于思考和乐于动笔的习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事情真实,有一定的条理。

三、教学措施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的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社会实践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

2、思考练习的教学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切实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

3、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的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4、要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继续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5、继续指导学生写好学习计划和总结。

6、继续加强对学生写字的训练,写钢笔字做到正确、规范、匀称、美观。

7、加强作文的指导和评讲,作文评改继续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论方式。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 篇4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3.理解马丁·路德·金在文中所表述的和平斗争主张。

4.感受作者争取种族平等的热切情怀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体会本文感情真挚、结构严谨、文辞优美、气势恢弘的写作特点,学写演说辞。

课前准备

教学之前,引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及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简介作者及美国黑人的历史和现状。

2.教师课堂播放课件《马丁·路德·金》和《我有一个梦想》的音频片断。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怎样划分本文的演讲思路?

讨论后明确:整个演讲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6)段,指出此次游.行的要求及要求的合理性。 第二部分(7-16)段,陈述为实现其要求所使用的斗争策略。第三部分(17-32)段,表达作者心中执著追求的理想以及为了实现理想所具有的决心与信念。第一部分是这次游.行活动的原因,也是演讲的基础;第二部分是这次活动的策略与目标,也是演讲的发展;第三部分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也是演讲的高潮与结局。

2.《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特征是什么?

讨论后明确:为了追求理想,可以付出千百次的努力。信念不移,决心不改的执著精神,构成了演讲词《我有一下梦想》的灵魂。充沛的情感是这篇演讲词的主线。演讲者从“结束种族奴役的漫漫长夜”的期待开始,到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是“自己所在国土上的流放者”的失望,到兑现诺言的义正辞严,到“我梦想着”的灿烂前景;把梦幻、新曲、圣歌综合起来,寄托了演讲者悲愤与热切的情感。这种情感又在与听众的心理中回荡,明确的斗争原则,切身利益的呈现,美好未来的展望,都使听众的情绪受到感染并得以升华。

三、具体研习

1.演说辞开篇阐明了“签署解放黑奴宣言”的巨大意义,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ZjAn56.COm

明确:《解放黑奴宣言》在美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也可以说这是保障黑奴权利的一部法典。作者高度评价了宣言的巨大意义,说它“犹如灯塔的光芒,给千百万在那摧残生命的不义之火中受煎熬的黑奴带来了希望。”这样,作者首先为黑奴争取民权自由运动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法律基础,说明美国自颁布宣言以来,黑奴就应该而且必须享有平等的权利。这就将美国政府置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境地,也为以后的斗争扫清了舆论上的障碍。

从内容上看,在阐明宣言的意义后,作者笔锋陡转,向人们揭露了一百年后美国让人失望的现实,“黑人仍生活在富裕海洋中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仍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黑人的这种悲惨的处境与首段中宣言的光辉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对比之下,文章自然会产生非常强烈的讽刺效果,增强了对敌的战斗力和内容的感染力。

2.由演讲辞第二部分能看出马丁路德金的斗争策略吗?

明确:能。第二部分分为三层:第一层(第7段至第8段),提出斗争原则和对白人的态度。斗争的原则是不使用暴力。这和马丁路德金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对白人的态度,不应该全不信任,因为普通白人的命运与黑人的自由是休戚相关的。第二层(第9段到第14段),指出斗争的目标:黑人获得自由,争得正义的权利。这一层使用了排比句式,使文章的激情如飞瀑直泻,表达了黑人争民权,争平等,争自由的强烈愿望。第三层(第15段至第16段),指出坚定的信念。斗争是长期的,不是这一次游.行就能解决的,黑人的境遇也许暂时还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但只要我们怀着不变的信念和热忱,坚持下去,正义的愿望终会实现。

更大的情感伤害;态度――团结大多数白人,由此能获得更多的认同和支持;目标――黑人必须获得自由,达到的目的绝不含糊;信念――长期斗争才能成功,胜利总会实现;激情――蕴含着理性的导向,因为斗争仅仅有激情没有理智往往失败。

3.本文是怎样运用排比句演讲的?运用这样的排比句演讲有什么效果?

明确:第2段:“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一百年后的今天……”表达的是一百年来黑人的悲惨境遇。采用排比句式,多侧面、多角度地强化了黑人境遇的悲惨,地位之低下,生活之贫困,给听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第5段:“现在是从……现在是把……现在是为……”,作者要表达的是:现在是美国政府“兑现诺言”的最佳时刻。使用排比句式,则把这次示.威游.行的目的神圣化,是从“荒凉”走向“阳光普照”;是把“流沙”改为“坚石”,增加了这次游.行的正义的分量。第27段连用五个“一起”在分句之间排比,表达了黑人团结协作,将民权运动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念。通过排比句的使用,则使这个信念坚定、执著、充满了义无反顾与视死如归的悲壮,唤起了所有读者与听众的共鸣。排比语句的使用,能使作者表达的内容更加丰富,思想更加深刻,语气更加强烈,感情更加充沛。能产生排山倒海的气势和一泻千里的激情,进而增强演讲的表达效果。

四、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

1.本文是一篇演说辞,作者面对着集会群众充满了热情,但激昂的情绪并没有使其结构有丝毫的紊乱。文章紧紧围绕着争取黑人民权这一中心,先谈美国让人激动的历史,然后揭露百年后让人失望的现实,由现实中政府兑现诺言的紧迫性自然而然地引出自己的梦想。全文线索清晰,丝丝入扣,整体性强。其冷静深入地分析,稳健严谨的结构,使得文章周密老到,无懈可击。

2.文章在语言表述上极富特色。马丁·路德·金有着“黑人之音”的美誉。他的这篇演说文字生动流畅,语调热情,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尤其是演说中各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更显示出作者超凡的语言驾驭能力。作者把美国应该履行的义务比喻成“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被退了回来,这形象地揭露了政府的虚伪与可鄙。“我梦想有一天”五个连续的排比段落使得这篇演讲充满了真挚热烈的感情色彩,气韵流转,一气呵成。这扎根于美国现实中的梦想是那么亲切而令人神往,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黑人群众渴望自由平等的心声,也增强了人们为民权而斗争的力量。

五、小结

这篇演说辞蕴含了作者的奔涌的激情,它以磅礴的笔势揭露了美国的现实,展示了黑人的痛苦的生活处境,赞颂了黑人群众的高昂的战斗精神和争取民权的决心,满怀憧憬地表达了要求人人平等,渴望民权自由的强烈愿望。

六、扩展阅读

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

[美]理查德·尼克松

因为你们的成就,使天空也变成了人类世界的一部分。而且当你们从宁静海对我们说话时,我们感到要加倍努力,使地球上也获得和平和宁静。

在这个人类历史上最珍贵的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已融合为一体,他们对你们的成就感到骄傲,他们也与我们共同祈祷,祈望你们安返地球。

欣赏提示:

1969年6月19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点火升入太空,5天后,即6月21日,乘坐该飞船的两位美国宇航员首次在月球上登陆,开辟了人类历史性旅程的新纪元。尼克松的这篇演讲,就是当宇航员登上月球之际,通过电视向他们发表的。

也许可以这么说,这是当今世界的政治领袖们发表的最有特点的演讲之一了。说它最有特点,并不仅仅是因为它简短,只有几分钟,只有几句话;也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一位地球人向登上月球的另两位地球人发表的首次讲话,虽然这样的机会确实很难得很珍贵。我们说这篇演讲很有特点,主要是因为尼克松抓住人类历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珍贵时刻,把对这位宇航员的讲话,扩大到以全体地球居民为对象。你看他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篇幅中,谈“天”说“地”,从月球上的“宁静海”,谈到地球上的“和平和宁静”,使听众不由自由地产生某种联想,不仅借机炫耀了美国的科技实力,而且宣扬了美国的对外政策。

鉴赏训练:

假如有一天,你作为中国首位登上月球的一名科学家,请你对全国乃至世界发表演说,你将怎样演讲?你能围绕这个主题撰写一篇精短的演讲词吗?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课文,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及文言句式。

3、背诵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标】

1、能掌握并赏析借寓言说理的作用及比喻、夸张、拟人的表达效果。

2、初步鉴赏庄子散文文辞华美,汪洋恣肆,意境开阔的艺术特点。

【情感目标】

学习庄子的追求个性*自一由和精神解放的精神,培养直面人生,面对逆境豁达大度的精神与辩证地处理“物与我”的关系。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1、解题:①逍遥:没有约束,自一由自在。②庄子的游是神游于理想王国。③庄子为什么向往近乎神话的理想王国?

2、庄子及《庄子》简介。

①:庄子(约前36一9——前286),战国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林。大约与孟子同期而稍后。他生不逢时,贵族没落,立志“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继承发展老子思想,世称“老庄”。

②背景:战国中期周名存实亡,诸侯争霸。战争惨烈,政治昏暗,庄子深为不满,反对战争与独一裁,但又无力改变乱象,心有不甘,遂以自己“逍遥、齐物、无为”的思想与人生观来影响与改造人们。

③《庄子》一书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标志古代哲学思想与文学语言在战国已丰富发展并给后人产生深刻影响。其中“顺应事物自然”与“社会无为而 治”是两大核心,有一气的积极意义,他强调人的主观作用,提出不为外物左右束缚的思想;强调生与死、小与大的相对观点,对人们直面人生,正式困难与挫折有 深刻启发意义。尤其是他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与比喻说理,文笔汪洋恣肆,其浪漫主义创作风格对后世散文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速读课文一遍,整体把握内容,提出问题,交流讨论。

1、庄子在本文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全文中心句在哪里?

2、庄子在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说理,他问世们要从鲲鹏、蜩与学鸠讲起?这个故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庄子提出要做自己的真正主人,获得真正的逍遥快乐,必须“以道为体,A物自然”,做到心中无己,放弃功名利禄,荣辱得失,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自一由。最后三句是全文中心。

2、庄子说理的特点是运用寓言和比喻,想像奇幻而说理形象,借想像中的鲲鹏与现实中的蜩与学鸠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小大之辩”的道理,为下文正面立论提一供了有 力证据,同时对把自己的所得、所待视为逍遥的境界的社会风气作了形的比喻描写与辛辣的讽刺。首段在全文中起引出话题,针对现实,奠定全文论证基调的作用。

3、二段首句在全文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目的在于说明万物自有差别,是不能也不要去盲目地鄙视他人与攀比他人的,凡事应顺应自然。

4、第三段在前两段充分具体的形象说理后很自然地由对万物的泛论引入对社会人生的具体论述,雄辩地阐述了作者的人生价值观,有力地总结全文,提出了“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中心论点。

三、 默读课文,借助工具书与注解,弄懂词句,掌握难读字的读音并找出疑难词句,讨论解决。

1、字音:徙xǐ抟tuán 邪yé(耶) 坳āo 夭阏&egra一ve;蜩tiáo(蝉) 决xu&egra一ve;起(决速的样子) 舂chōng朝菌zhāo jūn椿chūn 斥鴳y&agra一ve;n数数然sh&ugra一ve;o(汲汲,急忙) 泠líng然(轻快) 恶乎hū

2、解释词义:怒而飞(奋翅) 海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大海) 野马(山野雾气) 胶(胶着,贴地) 夭阏(阻塞) 控地(落,掉) 莽苍(郊野景象) 穷发(不长草木) 以久特闻(独,闻名) 众人匹之(比) 扶摇羊角(旋风) 知其修者(长) 知效一言(显才能,胜任) 绝云气(超越)

四、 作业。

1、熟读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一、 颂读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语

【第一自然段,复述内容,并掌握本段几个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北冥有鱼(溟,海) 其正色*邪(耶)

而后乃今培风(凭)一槍一榆枋而止(抢)

2、宾语后置句:奚以三九万里而南为(反问)之二虫又何知?

而A之夭阏者(否定句宾语前置)

【第二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与特殊句式。】

1、通假字:小知不及大知(智)、三餐而反。

2、宾语前置句:彼且奚运也。

3、省略介词(状后)句:翱翔蓬蒿之间(在碰高之间飞翔)

4、判断句:略。

【朗读第三段,复述内容,掌握通假字及特殊句式。】

1、通假字:而征一国者(nai耐,才能)旬有五日而后反(又,返)

卸文气之辩(变) 辩乎荣辱之境(辨)

2、宾语前置句:其自视之,亦若此也。彼且恶乎A哉。(何)

3、状后句:以游(乎)无穷者(在无边无际中遨游)

二、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与艺术特点。

1、借用寓言说理。

把作者心目中为一般人难以理解和想像的高远哲学境界,变得易于理解和想像。

2、运用想像,意境开阔。

奇特的想像,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已经壮阔,气势宏伟。鹏由鲲幻化而成,不但形体无比硕一大,水击三千里,抟扶摇羊角而上九万里,从北冥徙于南冥,极其夸张地又令人信服地说明了天地之大,而万物包括如鹏之巨大者皆有所待的道理。

3、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多彩多姿,富于艺术感染力,也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 对鹏的夸大与冥灵、大椿的夸张,更令人信服万物各有所待,突出作者理想中的逍遥游是何等艰难而伟大的理想。

※ 写积水负舟:以水比喻风、以大舟比喻鹏,说明外物的限制是很难冲破的,道理说得深一入一浅一出。

※ 写学鸠、蜩与斥鴳赋予人性*情感,使人们更能明白它们生活的局限,又形象地描述了它们自以为逍遥的情感突出了小知与大知的道理。从鹏与蜩、学鸠、斥鴳的对 比,到冥灵与大椿与朝菌、蟪蛄的对比,进而写到彭祖与众人的对比,由物及人,道理讲得通俗易懂,使枯燥说理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三、开放思维讨论。

1、如何理解大鹏形象?

① 大鹏高飞是作者理想的逍遥吗?——否。

② 三次写大鹏的构思——感情倾向:

A:反复强调:海运,大风,将图南——有所待,不自一由。

B:北冥怒而南,却未有到达的描述——有理想,难实现。

C:南冥反复强调是“天池”——理想的王国是自然,美好的。

D:蜩,学鸠,斥鴳的异口同调——美好的理想很难被别人所理解。

小结:作者通过塑造形象来表达力图脱俗奋飞却又生不逢时,孤掌难鸣,曲高和寡的沉痛苦闷的长叹。庄子采用寓言的形式来阐明自己的主张,除了博学多才外,主 要是生活的时代决定了他的表情方式。他厌恶人世的战乱纷争,争名夺利,尔虞我诈,却又无力回天;他乞求超脱现实追求绝对自一由的逍遥境界,却又明知实在难 为。所以,他只能在充满黑暗肮脏的环境中,幻想大鹏的奋飞,以消极避世的方式来表现永不妥协的精神与洁身自好的情操。

2、蜩、学鸠、斥鴳与众人的关系。(略)

3、作者文中描述的“逍遥游”的含义:

① 无限的外界空间的自一由:鹏之南冥。

② 绝无牵挂阻碍的心境自一由:无己、无功、无名。

四、作业

1、复习本课,掌握重点词、句及背诵。

2、以“读《逍遥游》给我的启发,写一段不少于300字的文字。

【教学反思】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 篇6

【学习指引】

《赤壁赋》是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第16课文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写景抒情的名篇,写于宋神宗时期。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黄州时期是苏轼创作上重要的分水岭,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本文为前《赤壁赋》,文章写景充满诗情画意,并采用“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逐层阐述作者的观点,思想认识逐步深化。全文通过铺陈和排比形成了一种整饬之美。

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在读通、读懂的基础上,梳理文中情感起伏变化的脉络,抓住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素养目标】

1.了解苏轼的生平、作品,以及文章的创作背景,积累文化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疏通文意并背诵全文。

3.了解赋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语言艺术。

4.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方法】

情景教学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苏轼

苏轼(1037——1101年),字,号,四川眉州眉山人,与其父、弟同列“”,后人称之为“”。苏轼一生宦海沉浮、仕途坎坷,自己总结一生为“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澹州”(《自题金山画像》)。但是,他也铸炼了自己宏大旷达的胸怀,追求艺术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2.人物轶事

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3.了解写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七月和十月,作者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写了两篇游记,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4.解题

①赤壁:地名,位于黄州附近,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

②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有辞赋、骈赋、律赋、文赋等。赋在形式上有三个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排偶和藻饰是赋的一大特征。赋在内容上的特点:铺采摛文,体物写志。赋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5.了解“乌台诗案”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乌台诗案”是元丰二年发生的文字狱,御史中丞李定、舒亶等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和此前所作诗句,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轼,苏轼的诗歌确实有些讥刺时政,包括变法过程中的问题。但此事纯属政治迫害。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壬戌()属客()冯虚()

和之()嫠妇()愀然()

舳舻()酾酒()横槊()

匏樽()扁舟()蜉蝣()须臾()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思考1】文章情感变化的脉络是怎样的?

三、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既望:②兴:

③属:④少焉:

⑤斗牛:⑥白露:

⑦横:⑧如:

⑨凌:⑩茫然:

9322;冯:9323;虚:

9324;御:9325;羽化: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本段苏子的心情怎么样?为何?

3.第一段描写的赤壁之景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

4.试分析“徘徊”一词的效果。

【思考2】研读第二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扣舷:②棹:

③空明:④溯:

⑤渺渺:⑥美人:

⑦倚:⑧和:

⑨袅袅:⑩缕:

9322;幽壑:9323;嫠妇: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望美人兮天一方”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声表现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3.写客人“呜呜然”的箫声,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4.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又因为什么?

【思考3】研读第三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愀然:②危坐:

③缪:④郁乎:

⑤方:⑥下:

⑦东:⑧舳舻:

⑨酾酒:⑩槊:

9322;渔樵:9323;渚:

9324;侣、友:9325;遗响: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那么,“客人”之悲来自哪几方面?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思考4】研读第四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逝:②斯:

③盈:④虚:

⑤彼:⑥卒:

⑦消长:⑧盖:

⑨以:⑩是:

9322;造物者:9323;适: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作者是如何回应客人的悲叹的?

3.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观?如何评价?

4.那么诗人主张从什么地方寻求安慰呢?

【思考5】研读第五段

活动一:解释下列词语

①更酌:②肴核:

③狼籍:④枕藉:

⑤乎:⑥既:

⑦白: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本段的内容。

2.文章为什么以酒后“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的景象作结?这样写有何作用?

3.这样的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思考6】本文采用了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形式,文中的“客”指谁?如何理解“客”的存在?

【思考7】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是如何体现的?

【思考8】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谈谈对自己的启示。

【思考9】对比阅读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问题:仔细阅读《赤壁赋》第四段和《后赤壁赋》第三段及《湖心亭看雪》,试比较思考:其中的情怀有何不同?

四、技巧点拨—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任务引导】在阅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结合作者的特殊经历,把握住文章行文线索,学习本文情、景、理相结合的写法。

【写法分析】分析本文的艺术特色

五、明晰主旨

六、拓展阅读

材料一

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

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他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

(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材料二

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其父苏洵是云门宗四世圆通居讷皈依弟子,其母程夫人是优婆夷,其弟和其继妻都信佛,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苏轼的经历看,他刚开始并没有真正信奉佛教,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在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只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

(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

材料三

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其中日本文人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

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

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词……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

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抒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

(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

问题: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

七、素材积累—苏轼名句

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君子以其身之正,知人之不正;以人之不正,知其身之所未正也。

3、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4、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7、崇德而定势,行又而忘利,修修而忘名。

8、修其本而末自应。

9、生、死、穷达,不易其操。

八、作业

完成配套同步习题。

答案

一、1.子瞻,东坡居士,唐宋散文八大家,三苏,黄庭坚,辛弃疾,欧阳修,宋四家。

二、

(一)1.明确字音

壬戌(rénxū)属客(zhǔ)冯虚(píng)

和之(hè)嫠妇(lí)愀然(qiǎo)

舳舻(zhúlú)酾酒(shī)横槊(shuò)

匏樽(páo)扁舟(piān)蜉蝣(fú)须臾(yú)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 篇7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通知、通报的不同用途。

2、掌握一般通知、通报的基本格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要了解:什么是通知?通知有什么作用?

(二)重点掌握统治的基本格式。有六项:标题、发文字号、主送机关、正文、落款、主题词。

标题:发文机关公文事由公文文种(居中对称写)

发文字号:机关代号年份顺序号

主送机关:(须顶格写)

正文:缘由具体事项要求(另起一行空两格写)要求具体、明确。

落款:发通知单位名称、下一行同位置写上日期(用汉字写上年月日)(加盖机关公章须骑年盖月)(右下方)

(三)难点:

1、标题三要素,什么时候可用两要素或一要素?

2、主题词的提炼(1)至少2-3个,多至7个词语。

(2)按词语意义重要程序排列

(3)第一个词语是“公文”,因为主题词并非都是用于公文的,“公文”是大类,最后一个是词语是本文的文种,如“通知”。

(四)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简要了解:什么是通报?通报有什么作用?

二、重点掌握:通报的的格式

1、简要了解通报的分类

2、重点了解通报的的格式

由标题、正文、发文机关、发文日期组成。有的在标题下写上发文字号,有的还带附件。

(一)标题发文机关事由文种

(二)正文主要事实指明其意义提出要求

注意:正文的写作有直述式与转述式两种。直述式是把通报的情况直接写出来,转述式的通报开头先写出转发文件名称,然后提出问题,明确目的,结合本系统、本地区、本单位的工作提出要求。转发的文件要作为附件附在通报的后面。

(三)例文的评点。见课文。

(四)学生习作及讲评

教学后记:

1、通知的掌握比通报要好,尤其是写作上,通知大多数同学写得较完整,但通报的正文写得很不理想。

2、写作比改错似乎情况更理想。改错中能全部找出错处并加以改正的很少。

3、理论性知识练习不理想,可见记忆得不够。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 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训练,了解开头的重要性。

2、学会方法,会在作文中运用。教学重难点:

通过分析评价归纳方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学用具:

多媒体;作文开头材料

教学设想

从学生的习作中选取较好的作文,印发给大家,上课时讨论探究,从中总结作文开头的一些方法。

教学过程:

1、导入。(简析上次作文写作情况,由此引出作文开头的重要性。)人常说: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文也是如此,设立一个好的开头,不仅写起来顺手,而且还可使全篇文章生辉,同时它还有“先人为主”的功效,能给阅卷老师一个很好的印象。

2、作文开头的要求:

a、要向主题靠拢

b、要短小精悍

c、要有文采

3、自主学习

请从下面的作文开头中选2至4个你比较欣赏的进行评析(如好在哪里,哪些地方值得你借鉴等)

⑴或许,你还不知道泥土的味道是苦涩的;或许,你还不知道海水的味道是咸苦的,或许,你还不知道山的那边是海;又或许,你还不知道成功之路有蓝天但我可以告诉你:尝试通罗马路。(《尝试通罗马路》)

⑵每一个人都是过客,每一个过客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

题记

鲁迅散文诗《过客》中的过客不知从何而来,过客只知道要一直向西行。当他路过山坡时遇到了一位老翁和小女孩,老翁告诉他山坡的那边是一座座的坟墓,而小女孩告诉他山坡的那边是朵朵盛开的野百合。最终过客看到的是坟墓抑或是野百合,我们无从知晓。鲁迅笔下的过客戛然而止,其实文章的字里行间都在告诉我们过客看到的景象是阴人而异的。(《过客》)

⑶试试看,不是像企鹅那样静静地站在海边,翘首企盼机会的来临,而是如苍鹰一般不停的翻飞盘旋,执着地追求。试试看,不是面对峰回路转、杂草丛生的前途枉自嗟叹,而是披荆斩棘,举步探索。试试看,不是拘泥于命运的禁锢,听凭命运的摆布,而是奋力敲击其神秘的门扉,使之洞开一个新的天地,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生活需要主见》)

⑷人生何处没有风景,生命本来就是一连串的战斗。有的人在逆境中忍一忍、熬一熬,再拿出一份勇气和信心,照样能把风景般的笑脸印进时光的底片中。(《心态与境遇》)

⑸虽然你现在只是一株稚嫩的幼苗,相信自己只要坚忍不拔,终会成为参天大树;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相信自己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虽然你现在只是一只雏鹰,相信自己只要心存高远,跃几个跟斗之后,终会占有蓝天。(《相信自己》)

⑹繁忙的人生中,快乐不少,痛苦不多。心态平了,道路自然平。虽然《潇洒走一回》早已退出了流行歌曲排行榜,但生活中,又何妨潇洒走一回呢?(《潇洒走一回》)

⑺惊叹云蒸霞蔚的山峰,却害怕荆划棘刺,畏首畏尾,缺乏自信,这只能使人浑浑噩噩,碌碌无为。须知“无限风光在险峰”,时代需要的是凭借自信这架云梯的攀登者。(《自信登山的云梯》)

⑻风的方向,浪的方向,不一定是船要去的方向。别人的意见,大部分群体的意见,我们只坚持自己的意见。(《坚持己见》)

⑼“人们可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莎士比亚

题记(《你还在被他人左右》)⑽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未来;生活,就是心灵之剪在人生之路上裁出叶绿的枝头;生活,就是面对困惑或黑暗时,灵魂深处燃起明亮且微笑的灯盏。而面对生活,我们需要什么?我更需要的是那颗勇敢跨越、敢于尝试的心。(《勇于尝试》)

4、小组讨论

5、交流精讲

总结学生习作的优缺点,提供方法指导。优点及方法:⑴⑸⑽铺排文气,排比点题。

⑵故事寓言,倍感新鲜⑶正反对比,辩证说理⑷开门见山,点穿话题⑹引用入题,准确得体⑺描写开头,烘托渲染⑻比兴开头,营造氛围⑼引用名言,凸现文采

存在问题:a、照抄原材料或引用复述不简练,中心话题“千呼万唤不出来”。

b、故弄玄虚,转弯抹角,入题太慢。

c、与主题不符,不知所云。

6、当堂检测

此时正值春天,春天的人、事、物、景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请以“春天的足迹”为话题写几段作文开头。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 篇9

一、回顾内容,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

2、本节课,我们继续来感受祖国的辽阔与美丽。板书课题。

二、出示预习提纲

找出描写祖国秀美山川的语句,把你的体会写在有关的语句旁,边读边勾画,要有的放矢地结合课文内容理解。

三、展示汇报交流

1、指名朗读课文。

2、学生评价朗读情况。

3、学生自主学习课文。

4、你读懂了什么?你有哪些质疑呢?

自主学习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学习第一小节

(1)轻声读第一节,说说第一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2)我们一起来看看“五颜六色”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3)师生对读(教师读色彩,学生读沙漠、高山……)

(4)在我们祖国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地形如此复杂多样,看到这些,你心中会感到——

(5)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

2、学习第二小节

(1)轻声读,把你认为优美的语句划下来,想象着读一读。

(2)指导朗读。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珠穆朗玛峰被称为世界屋脊,海拔8848米,相当于我们442个教学楼那么高,为什么有的.同学发出如此的惊叹声?你为什么惊叹?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让你感受到高?想想该怎么读?

出示(南沙群岛的美景图)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读南沙群岛的句子。

出示(三峡奇景、泰山日出)图片,边出示图片,边让学生描述图中的景物。

出示小黑板 :

我们的祖国有( )的珠穆朗玛峰,有( )的南沙群岛,有( )的三峡,还有( )的泰山以及( )。

看到这些美景,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情感?

3、学习第三小节

(1)看着妈妈的照片,你想对妈妈说什么?

(2)对于我们的妈妈你有担心吗?担心些什么?

(3)作为妈妈的儿女,你又会为妈妈做些什么?

4、指导背诵第二小节

(1)、出示图片、

(2)、总结背诵的方法,想象画面背诵。

五颜六色都是形象的语言

骄傲、自豪 自主读书,边读边画 高不可攀 有感情地朗读

美、迷人、多

结合实际谈一谈

随着老师的图片学生背诵。

学会读中感悟,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学习了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练习写生字两遍。

4、 填上表示颜色的词语

( )的沙漠( )的高山( )的湖泊

( )的平原( )的沼泽( )的海湾

5、连线

珠穆朗玛峰 望日出

五岳 撒开珍珠串

南沙诸海岛 竞雄奇

登泰山 举手能摩天

板书设计:

13、我站在祖国地图前

九百六十万 山河壮丽 祖国象妈妈

平方千米 蓝图宏伟

教学反思:教学时,让学生画出认为写得很美的句子,自己品读,体会它们的美、诗中有两处使用了省略号,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体会省略的内容,从而丰富诗歌的内涵,感悟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 篇10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曹操诗歌的特点及艺术风格。

能力目标:掌握诗中用典修辞手法及豪放风格。

情感目标:体会诗人“忧”而发奋、慷慨激昂的情绪;学会珍惜时间,树立远大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揣摩诗人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

难点:鉴赏诗中用典、比兴及引用等具有特色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不知不觉又是冬季,让人想起毛泽东的《沁园春o雪》中的句子(师生共同背诵)自信之感由此可见,但是他似乎忘记了历史上还有一个人,也是能文能武的,他就是曹操。

二、知识交流(学生完成)

曹操文才武略:

曹操,字孟德,沛国谯郡人,是三国时候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年三十举孝廉,以参加镇压黄巾起义,迁为济南相。后起兵伐董卓,复击灭袁术,袁绍。他实习“唯才是举”的政策,采取抑制豪强,限制兼并,广兴屯田等一系列较为进步的措施,终于统一了北方。位至大将军、丞相、封魏王。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曹操又很高的艺术修养。他的乐府诗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他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和顽强的进取精神。其诗语言质朴、情感深沉,格调苍凉悲壮,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不仅为建安文坛的领袖,而且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三、整体感知

1、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权势力。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歌此《短歌行》。此诗格调高远,感情丰富,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语调,读出慷慨之情。试读,互相点评。

3、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句大意,教师进行相关点拨,找到诗眼。

4、学生思想并讨论诗歌的内容层次。

明确:全诗可分为四层:前八句为第一层,诗人慨叹人生有限,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成的深沉感慨;次八句为第二层,通过思念贤才、宴饮嘉宾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求才若渴的心情;再次八句为第三层,写对贤才的仰慕,想象贤士到来,畅抒情谊;最后八句为第四层,写贤才择主和自己希望搜揽人才以完成统一事业的宏伟抱负。

四、具体研习重要诗句:

1、提问: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的思想感情?

明确:为了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曹操虽然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和失败。他深感奋斗中的艰难,也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理想尚未实而忧愁,所以才有人生苦短之叹。但这一“叹”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的消极之“叹”,而是一位渴望得到贤才帮助以实现建功立业雄心的英雄之叹。“人生几何”“去日苦多”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机,大干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然积极昂扬的精神。

2、提问: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o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沫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o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的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他的政治理想。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把自己认为很有表达特色的句子画出来。

4、品析所画出的句子并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然后自由发言。

明确:

(一)引用成句,不露痕迹。“青青子衿”二句,引自《郑风o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悠悠”,忧思绵长的样子,形容思念不已。“悠悠我心”后面原有的诗句还有“纵我不在,子宁不来?”本意是传达女子对情人哀怨和企盼的心情。这里作者暗用这两句诗意,比喻热烈期待所求贤才的到来。“呦呦鹿鸣”四句,引自《小雅o鹿鸣》,本意是写宴会上主人殷勤待客的盛况。这里表示对贤才的竭诚欢迎。这些成句由于注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显得古朴深成、自然妥贴。

(二)诗歌采用连串的比兴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思贤若渴的急切心情。如“明明如月”二句,以明月不可掇停,喻得不到贤才的不可断绝;“乌鹊南飞”中以乌鹊喻指贤士;“绕树三匝,何止可依”则喻指贤士急于寻找可供依托的明主。诗歌以乌鹊的形象,寄予贤士尚在徘徊择主之意,流露出诗人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诗末“山不厌高”四句,以山高海深比招纳人才的阔大胸怀,又以虚心对待贤才的周公自比,表示自己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五、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曹操评价:英雄还是奸雄

1、也就是这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势力。赤壁大战前夕,酒宴众文武,喝酒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长槊唱《短歌行》。(观看电影片段——曹操吟唱《短歌行》)

2、在《三国演义》中的曹操是个奸雄的形象,如曹操借刀杀杨修等,曹操的名言就是“宁教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所以后人觉得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中曹操的白脸形象(在戏剧中白脸代表坏人),曹操是一个奸诈、阴险、嫉妒的人。

3、面对这截然不同的评价,你是如何有什么看法?请以“曹公,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真情告白,字数100字左右,写得比较有激情。(交流)。

示例:曹公,人说你是治世之能臣也好,还是乱世之奸雄也罢,历史自有公论。你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你登高必赋,且多慷慨悲凉之句。景仰你,是因为你有一位英雄主义者的豪情壮志;敬佩你,更是因为你是人生的斗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吟哦你的诗句,磨砺着我万千豪情。

六、拓广积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演义》卷首词)面对这个在历史大浪中的弄潮儿,你还能想起哪些他写的诗句,让你心潮澎湃,久久不息?

例如:

《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积累以前学过的一些有涉及酒这个字的诗词,张贴到班级博客:

七、知识拓展

豪放风格:创作视野较广阔,气象恢宏、雄壮。

练习:屏幕投影一些名句,学生判断其风格是否属于豪放。

八、课文小结:

不论何时,人才都是最重要的,所以在座各位同学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我相信少年强则中国一定强!

九、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并默写。

高中教案语文模板范文 篇11

苏幕遮

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学习目标】

1、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

3、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荷花,君子之花。李白曾经“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陆龟蒙说“此花瑞合在瑶池”。北宋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品格。自周敦颐颂莲之后,历代文人咏荷之作迭出,在那田田荷叶之上抒发情怀,托物言志。

依旧是在宋代,这个文人自由而自觉,尽情挥洒自己才情的年代,北宋周邦彦以“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得荷之神理。”我们今天且来看,在他笔下的荷花是何等的风姿绰约!

让我们以一颗滚烫的心,去慢慢泡开周邦彦的《苏幕遮》,去品味其无穷的荷韵吧。

二、了解作者(打出幻灯片)

周邦彦(1056—1121),钱塘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他是“婉约派”之集大成者,曾创作不少新词调。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王国维评之为“词中老杜”。著有词集《片玉词》。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古人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我们在大声的吟诵之中去感悟、体味诗歌的韵味和情感吧。

1、学生大声诵读,读出词的韵味和情感。

刚才大家读得十分热烈,也很投入。我们要读出这首词的韵味和情感,首先还得熟悉词的内容,那么请一位同学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2、学生口述这首词的内容。

小结:词人客居他乡,远离故土,身沉宦海,俗物缠身,深切地感受到漂泊之苦,于是羁旅愁思成为词人挥之不去的情结。何事吟余忽惆怅,夏日荷塘似吾乡。

3、个性吟诵,同时点明这样诵读的理由。

轻重、缓急、高低

4、学生指出词中上下阕的感情变化。(打出“情感变化”幻灯片)

“情动于中而行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会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和音韵。让我们循着词人的情感变化,吟咏出诗歌的神韵和气势吧。

请大家自由诵读。

之后,对照“吟诵指导”,再次齐声诵读。

教师范读。听录音。

5、再次诵读。

6、指导背诵。

小结:在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在自觉的遵循两条原则:一,诗歌固有的平仄,韵律规律,如“一字读”“二字读”;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同学们刚才已经感知了这首词的情感变化,那么,这种变化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我们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

四、讨论

在《苏幕遮》一词中景和情之间关系密切,二者有什么关系,联系上下两阙之间感情纽带是哪个意象?

见景生情,风荷

写景清远明快,抒情含蓄柔婉。词中情和景的关系是见景生情,由写景到抒情过渡自然,不着痕迹。“风荷”是词人思乡之情的纽带,而思乡的情感中又有“芙蓉浦”的梦境和“风荷”的意象相照应,构思精巧,自然天成。

五、探究

一个潮湿的夏天,绵绵的雨,打湿了季节,也打湿了心情。词人捧着一颗潮湿的心,无处安放。谁能烘干这颗潮湿的心呢?不是鸟语,不是初阳,就是这——风荷!

1、怪不得王国维说:‘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真能得荷之神理者。”强焕曰:“美成词,抚写物态,曲尽其妙。”你能说说它妙在何处吗?

首先,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荷叶上的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又是垂直的。这种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让读者过目不忘,深得王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第二,这两句词练字功夫了得。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风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

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夏日风荷图:

同学们,闭上我们的眼睛,闪现在我们的面前的是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融融初阳,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吗?闻到荷香了吗?感到荷的高贵的气质了吗?

我们从荷不但看到了高贵,更看到了高洁。因此有人说,荷花这一意象既隐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请结合你所知道诗歌和文化现象谈谈你对这一话的理解。

2、荷花这一意象既隐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意蕴,又饱含着现代人的思想情感,既具有古典美,又具有现代性。谈谈你对这一话的理解。

(1)以荷花喻高洁的品格。

(2)以荷花喻女子姣好的容貌或纯洁无瑕的爱情。

(3)以荷花喻美好的人生理想。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找到一份宁静和美好;

“一品清莲”喻身居要职而清正廉洁,表达对清官的赞美;

荷花节,以花会友,传承文化;

在喧嚣之中,困惑之时,得到身心的愉悦;

对荷的喜爱,对高洁情操的追求和向往。

小结:是的,荷是高贵的,也是高洁的。荷这一意象,经过千百年来风雨洗涤,荡尽了世俗的尘埃,已不再是单纯的景物,而是一种感情的象征,沉淀在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质之中。

同学们,斯人已去,荷韵犹存。

总结:思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每个人都无法解开的情结。家园既像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也是痛苦灵魂的归憩之所。当现实有太多的无奈之时,许多诗人不约而同地转入梦境。

美成梦入芙蓉浦,昔日渔郎安在?找到了他梦魂牵绕的风荷吗?身心交病的周邦彦在北宋王朝“斜阳冉冉”的残照中,没能回到杭州故里。但,就是这种令词人挥之不去的情怀,成就了美成词,也使风荷跌宕在中国诗歌史上,熠熠生辉。

诵读指导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稍慢低沉欢快声音清脆情绪饱满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语势连贯中音中速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放慢速度慢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喃喃自语缓慢而深情

燎沉香,消溽暑。

户内烦闷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户外

写鸟,呼,主要是从听觉上展开,群鸟鸣叫,欢呼天放晴了,刚刚天亮,就在屋檐下叽叽喳喳地交谈。

词人没有正面写雨,却从“呼晴”侧面烘托出了雨。

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鸟儿们在屋檐下探头探脑,聪明灵动的动作与神态。作者把鸟儿们写得这么可爱,说明作者高兴。

仿佛那鸟雀亦通了人情,迫不及待地要把新晴的消息告诉词人。就这样,词人在那悦耳的鸟鸣声的牵引中,郁闷的心房洞开,明媚的阳光溢满。

以鸟之欢愉写人之欣喜,情意更浑厚一些。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圆。写出了荷的形状是圆的,一种很饱满的感觉。再加上是雨后,显出荷叶的清新。

一一。写出了荷塘里的荷叶很多,每一片都是那么美。把荷叶在水面上错落有致、疏密相间。高低起伏的层次感刻画得惟妙惟肖。

举。写出了荷亭亭玉立的姿态。把荷茎修长挺拔、英姿飒爽的精气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非常阳刚的健康向上的美。

风动态美,把微风吹过荷塘,荷叶随风轻轻摇动的姿态不动声色的勾勒出来了

微风拂来,荷有垂下头,有时卷起了叶子,像不像一个娇羞的少女?所以“风”写出了荷的妩媚、娇羞之美。

那“风荷举”合起来,就是妩媚中有风骨。

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片一望无垠的荷塘,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初阳融融,蒸干了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雨水的滋润下,荷叶更显清新圆润,泛着盈盈可爱的光泽,在风中款摆,韵致绝佳。他们修长的茎杆挺立着,一株,两株,支撑起它们高贵的头颅,也支撑了多少世纪的傲骨!一池的绿,一池无声的歌。大家看到荷了吗?闻到荷香了吗?感到荷的高贵的气质了吗?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遥,距离家这么远,怎么可能不想家呢?

久,作者离开家乡时间太长了,所以乡愁很浓。

“久”不是一个单纯的时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心理感觉。当你对一个地方厌倦了,即使时间不太长,也会有度日如年的感觉。“久”可以看出作者已萌生了归去之意思。所以这个字在这里要重读。

旅旅居,客居之意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浓重乡土情结的民族。旅居外地,只能像一个没根的浮萍一样漂泊,缺少一种归属感。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

中国人表达感情向来比较含蓄。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的鄜州,妻子独自一人在家乡赏月,思念自己,以此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思念。

可惜儿女还很小,还不懂得思念自己的父亲。表达表达诗人对儿女的思念。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家里的人深夜不能入睡,说着远行人,其实是表明远行人对家人的思念。

这种写对方表达自己某种感情的写法,叫对写法,或曲笔。

和亲密的儿时玩伴一起荡舟芙蓉浦的情景。轻松惬意,无忧无虑,自由自在。想象越美好,越说明现实中痛苦。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anziliao/67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