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教案资料 >

八年级地理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

时间:2024-09-27 赵老师教案网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地理《“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够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位置、范围,并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水运条件。

掌握河流(长江)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中的作用,并能迁移运用到其他区域。

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正确认识区域环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学会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到防治洪涝灾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了解相关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法律法规。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地图和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关系观念,认识到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矛盾,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在地图上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位置、范围。

2. 认识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教学难点

1. 对本区地理位置优越性的认识。

2. 学生利用资料分析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的优越性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培养。

教学方法

讲述法

分析讨论法

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准备

1. 教具准备:

长江流域教学挂图(包括地形图、景观图、资源分布图和气候图等)

资料片:《话说长江》

长江沿江地区不同的景观图片

相关教学课件

2. 课前准备:

将班级按4-6人分组,准备课堂讨论、分析资料、课堂活动等工作。

教师准备教学演示平台,包括电脑、软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请学生欣赏一段关于长江中下游景观的录像片,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引出课题。

新课教学

1. 地理位置和范围

教师展示长江流域教学挂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上的“长江沿江地带”图,指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大致范围。

请几位学生上台在挂图上具体介绍本区的位置和范围,教师加以点评。

2. 自然条件分析

引导学生从“地形特征”、“气候条件”、“资源条件”和“长江水运条件”等方面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条件。

分组进行协作学习,讨论并分析上述四个方面的自然条件特征。

每组派代表介绍本组的分析结果,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小结,回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和自然条件。

作业布置

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回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

引入新课内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新课教学

1. 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如洪涝灾害)和环境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认识到防治洪涝灾害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2. 环境保护方法和法律法规

介绍长江三角洲地区环境保护的有关方法、措施和法律法规。

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人类的`进步与环境问题的矛盾,培养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地关系。

课堂活动

小组讨论:如何有效防治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洪涝灾害?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并派代表发言。

课堂小结

请一名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回顾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的方法和法律法规。

作业布置

搜集并整理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和成效,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板书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地理位置:长江下游地区,濒临黄海和东海

范围: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二、自然条件

地形特征:平原和低山丘陵为主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资源条件:资源丰富,种类多

水运条件:黄金水道,内河航运优越

三、主要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

洪涝灾害

环境保护方法和法律法规

四、课堂小结

地理位置和范围的优越性

自然条件的特征

防治洪【WWW.289A.CoM 生日祝福语网】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2

本学期开学之日已是3月9日,所以算来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再去掉五一假期、清明节假期,屈指算来,八年级距离地理中考的时间也就13周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怎样高效复习完地理四册书的内容,确实需要精心计划,合理安排。

立足教材,夯实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什么测试题,都遵循课本知识,只要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夯实了,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了。没有厚重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能的培养能力的提高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要让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复习过程中必须重视读图、识图、用图,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下面制定具体的复习计划,以做到心中有数。

复习内容

第一周地球和地图

第二周陆地和海洋—世界气候-发展与合作

第三周亚洲-日本-东南亚-印度-俄罗斯

第四周东半球国家地区—极地地区

第五周中国疆域人口民族-自然灾害

第六周中国的自然资源-工业

第七周中国的地理差异-北京

第八周南方地区—中国在世界中

第九周综合练习模拟测试

第十周二轮复习专题一地球与地图

第十一周世界地理复习

第十二周中国地理复习

第十三周练兵备考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3

八年级地理主要是学习中国地理,设计内容中有关的地理基础知识已经在七年级学过,因此八年级地理相对于七年级地理而言,要变得容易一些,同时,相当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了解,学习起来兴趣更浓厚,学习积极性也会更高一些。

一、指导思想

八年级地理学科将要学习中国地理,这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领域,但是由于中国疆域太大,太辽阔,学生们的了解认识不免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他们只是结构的不完整,认识上的不全面,使得他们知其一不知其二,应该说他们的中国地理知识还有很大缺陷,不

足以满足成长对地理知识的需要,另外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进行了一年的地理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读图能力,地理思维能力,地理学习动机,地理学习兴趣,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他们大部分基本具备地理学习的能力,当然在学习地理过程中他们也会遇到许多问题,碰到许多障碍,对地理学习出现一些困惑,甚至有点讨厌,对学生学习地理出现的问题的思考也将是八年级地理教学的一大课题,八年级地理课程的可设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渴求,同事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不仅可以增长才干,培养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祖国的关心与热爱,与与日俱增,在潜隐默化中提升了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与道德情操。

二、情况分析

(一)教材分析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构成与分布,掌握行政区

划分的标准,本章的教学重点是中国疆域概况,人口与民族特点及分布特点,行政区划分标准及行政区划构成,本章的教学难点是掌握三十四个省级行政区划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以及部分省级行政区划的地理位置,记住中国省级行政区划图。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的内容较多,包括中国的地势特点与地形特点,掌握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和特点,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中国河流与分布,区分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内流河与外流河的特点,本章在中国地理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内容繁多,难度较大,教学中应注意结合主体模型图,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本章主要学习中国的自然环境概况,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海洋资源等,学习它们的分

布及特点,通过学习本章理解人口问题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明确节约自然环境的意义,本章的教学重点是部分重要的自然环境的分布,本章的教学难点是部分重要矿产资源如煤铁,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的分布。

第四章中国的区域差异

本章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四大地区的概况和自然地理特点,本章的教学重点包括中国地理中最重要的三大地理界线,尤其是秦岭——淮河线在中国自然地理上的重要意义,其次是四大地理区域各自的自然地理特色,教学难点是理解三大地理界线两侧不同的自然地理特色形成的原因。

三、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能比较熟练的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理解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进一步提高阅读地图的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绘图的能力,同时通过本学期地理教学,使学生掌握中国地理概况,包括中国疆域概况,中国人口,民族特点及其地理分布特点,了解人口问题给社会经济,环境带来的压力,掌握中国的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河流概括,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影响,了解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和自然环境所面临的状况,认识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提高学生节能,节约的主动意识,认识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和地区差异。

四、教学措施

1、教学中充分发挥双主体作用,采用各种形式,给学生一个学习探究,合作的空间,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加强“双基”的基础上,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培养。

2、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他提高读图能力,并且要大力开发课程资源,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3、教学中做到精讲,重知识体系,结构,联系和思维方法及解题思路,不要面面俱到,拖泥带水,要讲究教学技巧和艺术,提高课堂效益,训练题做到精选,精练,鼓励微型试题,做到讲练结合,努力提高效率。

4、重点热点抓辐射,重点依据生活实际的具体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切忌将教材内容重复复习一遍,运用探究。性,自主性的学习方法,相互研究,归纳,让学生从教材内容中挖掘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并做到“宽口径、粗线条、广辐射”。

5、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搞好集体备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讲究练习的实效性。

6、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7、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教研重点与教改专题

“345”教学模式的实践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能利用地图说明长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分析该地区的地形、气候和便利的水运条件。

认识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和成都平原为例。

理解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并分析其背后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资料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讨论交流能力。

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区域地理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难点:评价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分析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双重影响。

三、教学准备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长江流域教学挂图、相关景观图片、资源分布图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基本概况。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播放一段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视频,让学生对该地区有初步的认识和感知。然后提问:“你们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对长江三角洲有什么初步的印象?”

2. 新课讲授

2.1 江海交汇之地

位置与范围:

出示长江流域教学挂图,引导学生找出长江三角洲的具体位置和范围(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

分析长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位于长江下游,濒临黄海和东海,江海交汇之地)。

地形与气候:

看“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形”图,分析本区地形特征(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

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分析本区气候类型(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2.2 鱼米之乡

农业条件:

分析长江三角洲为何被称为“鱼米之乡”(地形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河网密布、湖泊众多)。

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鱼米之乡”的富饶景象。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分析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农业、交通、经济等方面的有利影响(如提供灌溉水源、利于航运等)。

讨论河流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如洪涝灾害等),并探讨防治措施。

2.3 对比分析

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对比:

以成都平原为例,分析岷江对成都平原农业发展的利与弊。

对比长江上游和下游地区河流对区域发展的不同影响(上游地区地势陡峻,提供水能和灌溉水源;下游地区地势平坦,提供水源、灌溉和航运)。

3. 课堂活动

小组合作:

分组讨论河流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的双重影响,并整理成报告进行分享。

完成教材上的相关活动题,巩固所学知识。

角色扮演:

选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农民、商人等角色,就如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模拟对话。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长江三角洲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强调河流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

完成《初中区域地理导学》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思考河流对区域发展有哪些更广泛的影响。

五、板书设计

“鱼米之乡”——长江三角洲地区

一、江海交汇之地

1. 位置与范围

2. 地形与气候

二、鱼米之乡

1. 农业条件

2. 河流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对比分析

1. 长江上游与下游的对比

四、课堂小结

1. 主要内容回顾

2. 河流与环境保护

通过以上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理特征和区域发展情况,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jiaoanziliao/6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