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师教案网 >地图 >大班教案 >

大班科学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2-10-07 赵老师教案网

[实用课件] 大班科学教案:我的胃(篇三)。

成为一名合格的大班老师要充分考虑学习的趣味性,为了让小朋友们开心的学习,怎么少得了教案呢。教案可以让小朋友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工作中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你知道幼儿园大班教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实用课件] 大班科学教案:我的胃(篇三)”,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目标:1、通过活动,了解胃的主要特征和作用及保护胃的方法。

2、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3、激发幼儿探索人体的兴趣。

活动准备:模拟食物经过的地方,如口腔、食管、胃等人体模型、食物的模型若干

活动过程:

一、观察场景:引导幼儿观察场场景

提问:这儿布置的是什么?(有嘴边等)这是食物的通道。

二、探险游戏

1、提问:我们来做探险游戏好吗?看看探险中你会发现什么?(饼干、面包、鸡蛋、牛奶)

2、讨论探险游戏中的终点可能是什么地方,为什么?(发现食物都来到了胃中。)

三、找找胃

(1)出示人体模型:提问胃会在哪儿?

(2)引导幼儿观察讨论,观察人体模型,讲述胃的作用。

四、感知胃

1、引导幼儿观察胃的特征,了解胃的作用。提问:胃长得怎么样?(红红的、软软的)象什么?(海螺、腰包)

2、提问:胃是怎样工作附(蠕动的,像搅拌机)

3、启发幼儿找自己的胃,摸摸有什么感觉?(幼儿自由讨论)。

五、讲讲胃的特征

1、胃有什么作用呢?(消化食物)

2、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3、该怎样保护自己的胃呢?

4、师生共同讨论、小结。(不能吃太多的东西,食物吃得太多了,胃会觉得胀;不能一会儿吃冷、一会儿吃热的食物;胃不能着凉,着凉后胃会疼的)

六.配早餐游戏

(1)游戏:配置早餐

师生共同评价早餐配置的合理程度。

(2)请家长在家给予有关胃保养的宣传,及时提醒幼儿。

(3)教室内提供有关人体的书籍及画册,让幼儿有继续探索的欲望。

精选阅读

[实用课件]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拱形


经验告诉我们,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幼儿园大班老师也是一样,教学之前都会提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保证小朋友们在上课时能够更好的听课,提前准备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幼儿园大班教案你知道怎么写更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实用课件] 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拱形”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设计意图

薄壳原理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安全帽、拱桥、拱形屋顶等,但这样的知识内容在小学、初中的教材中才会出现,如何让幼儿园的孩子通俗易懂的了解拱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这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我们用幼儿身边常见的鸡蛋壳、铅笔、纸、积木等,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来感知体会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也许不是所有的幼儿实验都能成功,但如果他们在活动中能仔细观察,喜欢探索,这也是我们活动的一个收获。

活动目标

1.探索感知力作用于凹面、凸面、平面时出现的不同现象。

2.初步理解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操作中能仔细观察、乐于探索。

活动准备

1.个人操作材料:1/2鸡蛋壳4-5个,削好的铅笔

2.分组操作材料:针筒、卡纸条、书、积木、装水的盆、托盘若干,红色笔一支

3.有关拱形的多媒体图片

活动过程

一.讲述故事小鸡出壳引起幼儿兴趣

二.幼儿探索力作用于鸡蛋壳的凹面、凸面的不同现象

1.提问:鸡姐姐和鸡妹妹吵个不停,你们来评评理,到底是谁先啄破了蛋壳?

什么东西比较像小鸡的尖嘴巴?你们愿意来做个实验吗?

2.幼儿用铅笔模拟小鸡的尖嘴巴,分别戳蛋壳的凹面、凸面。

3.教师、幼儿共同小结:蛋壳的凹面比较容易戳破,蛋壳的凸面要花较大的力才能戳破。因此蛋壳是鸡妹妹先啄破的。

三.往鸡蛋壳内、壳外做注水实验,明白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原理。

1.出示针管,演示如何吸水、注水。

2.幼儿做实验。

3.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

实用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的配方》(示范版)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幼儿园大班老师们都要为自己之后的教学做教案准备。教案可以让小朋友们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老师会对课本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整理到教案课件中,如何才能将幼儿园大班教案写的清晰而有条理呢?小编为此仔细地整理了以下内容《实用教案: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我的配方》(示范版)》,但愿对您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设计意图:

五彩的彩泥是幼儿喜欢的手工材料之一,经过他们的摆弄,创作出了许多稚趣盎然、神采奕奕、千姿百态的作品,给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有一天,一个孩子问我:“老师彩泥怎么来的?”这小小的问题引起了一群孩子的好奇,激起了他们探索的欲望。于是我决定引领幼儿运用各种方法自己配制彩泥。

活动目标:

1、能用各种方法探究配制彩泥的秘密。

2、尝试做简单的实验记录。

3、乐意参加科学活动,体验实验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各种水彩颜料、面粉、水、葱、芝麻、豆类等配方材料以及毛巾、盘子、笔、两张事先画好配方的表格、记录纸两张。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问题导入法:这是什么?(教师出示一团彩泥)

这团彩泥是我自己配方后制成的,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用多种方法配制彩泥

1)幼儿实验前教师先介绍配方表格记录纸

表格上画有许多材料(同文字相配),你用了什么材料,用了多少,请在表格的相应位置打“∨”。

2)每个幼儿根据自己的方法开始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的情况,并做好记录。

3)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4)幼儿相互交流自制彩泥的心得,并交流配方:

(1)幼儿介绍配制成功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2)幼儿介绍配制失败的配方(展示成功记录表)

(3)共同寻找失败的原因(成功和失败的表格进行比较)

三、幼儿第二次尝试用各种方法配制彩泥

1、每个幼儿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重新配制彩泥。教师巡回指导,观察每个幼儿配制情况,并在第二张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2、实验结束,请每个小朋友把配方完整记录。

3、展示彩泥配制成功的记录表2,彩泥配制失败的记录表2。

4、幼儿对记录表进行比较交流。

四、延伸活动

1、彩泥配制成功的幼儿进行手工活动创作。

2、个别创作失败的幼儿允许他们再次尝试,从种感受配方的秘密。

[实用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毛毛虫变蝴蝶(篇三)


作为一幼儿园的大班老师,能够保证课堂的顺利开展,就要提前准备好教案教案可以让上课时的教学氛围非常活跃,小朋友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你知道幼儿园大班教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实用教案] 大班科学教案:毛毛虫变蝴蝶(篇三)》,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活动目标

1.通过各种活动,了解蝴蝶的形态以及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2.认真观察视频与图片呈现的现象,能够用的方式表达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3.对观察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感兴趣,愿意与同伴一起探索。

活动准备

1.毛毛虫变蝴蝶的成长视频

2.蝴蝶拼图,蝴蝶成长过程的图片(卵-毛毛虫-蛹-蝴蝶)

3.音乐及春天背景图一幅

4.将幼儿分成4人一组

活动过程

1.游戏导入

(1)师:今天老师为你们请来了一位小客人,它就藏在拼图里,我们同一组的小朋友一起动手合作把它拼出来看看它是谁好吗?拼完后说一说你们拼出来的蝴蝶是什么样子的。

(2)引导幼儿了解蝴蝶的外形特征师: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你们拼出来的蝴蝶是什么样的?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小结:蝴蝶的身体分为头部、胸部、腹部三个部分,都有一对翅膀、触角和身体。颜色和花纹等不同)

(3)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蝴蝶呢?你们知道蝴蝶的宝宝是谁吗?毛毛虫是怎样变成蝴蝶的呢?(幼儿自由讨论)

2.引导幼儿了解蝴蝶的成长过程,播放视频

(1)分步观察①卵:这是什么?它们长得怎么样?(卵,长得都不一样)②毛毛虫:卵慢慢长大后变成了什么?毛毛虫会干些什么?(会吃树叶)③蛹:毛毛虫长大后会做什么事呢?怎么样才能变成蝴蝶呢?(吐丝、结茧,在里面变成蝴蝶)(小结:谁能完整的介绍一下蝴蝶是从哪里来的,经过卵-毛毛虫-蛹-蝴蝶四个时期)

(2)完整欣赏毛毛虫变蝴蝶的视频

3.通过游戏竞赛,加深幼儿对毛毛虫变蝴蝶过程的了解(给幼儿分发准备好的图片)

师:小朋友们看到你们桌上的图片了吗?上面画的什么?(卵、毛毛虫、蛹、蝴蝶)现在请各个小组的小朋友来比赛,看哪一组的小朋友能用最快的速度把它们按照毛毛虫变蝴蝶的顺序摆好。

4.角色游戏,结束活动(

1)老师播放音乐,请幼儿尝试用身体动作表现毛毛虫变蝴蝶的过程

(2)结束:我们飞到草地上去玩吧

教案精选: 大班科学教案(篇三)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大班老师就要对每一课堂负责,当然少不了提前准备教案。教案可以让小朋友们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环境,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我们要如何写好一份值得称赞的幼儿园大班教案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教案精选: 大班科学教案(篇三)”,欢迎阅读,希望您能阅读并收藏。

设计意图:

儿童是天生的大自然和科学的爱好者,自然界中的无穷奥秘、生活中的奇妙现象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是孩子议论的永恒主题。《纲要》中提出“科学教育要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师要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吹泡泡”活动来源于幼儿的生活,是他们童年时期最好玩、最难忘的游戏之一。通过一系列富有趣味的操作活动,引导幼儿探究吹泡泡工具的多样性和可变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及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活动目标:

1.知道有洞洞和缝隙的工具能吹出泡泡。

2.尝试改变物体,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3.体验吹泡泡的乐趣,萌发探究欲望。

活动重点:

探索发现有洞洞和缝隙的工具能吹出圆圆的泡泡。

活动难点:

尝试改变物体,自制吹泡泡的工具。

活动准备:

1.操作材料:钥匙、雪花片、牙刷、梳子、毛根、树叶、泡泡液、盆、毛巾等。

2.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基本部分:

激趣导入:

出示泡泡液,教师吹泡泡,幼儿观察,感受吹泡泡的乐趣。

师:泡泡是怎么出来的?

二、基本部分

(一)探索发现能吹出泡泡的材料的特点。

1.猜想

出示钥匙、雪花片、牙刷、梳子、毛根、树叶,幼儿认识并大胆猜测哪些工具能吹出泡泡,教师与幼儿共同记录猜测结果。

2.验证

(1)提出操作要求:

五人一组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吹泡泡时,嘴巴不要碰到泡泡液,不要对着同伴的脸吹泡泡。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全面观察,及时给予支持与帮助。

3.小结

(1)观察对比记录表,讲述操作结果(对有异议的工具请幼儿现场试验。)

(2)交流:为什么有的材料可以吹出泡泡,有的材料吹不出泡泡呢?(幼儿交流原因,教师引导发现钥匙、雪花片上都有洞洞,所以能吹出泡泡;而牙刷、梳子上虽然没有洞洞,但有缝隙,所以也能吹出泡泡。)

(3)教师小结:只要有洞洞和缝隙的物体都能吹出泡泡。

(二)尝试改变物体,动手制作泡泡器。

1.激发幼儿制作泡泡器的欲望。

2.交流方法(引导幼儿将学会的经验加以运用,把这些不能吹出泡泡的东西变成能吹出泡泡的吹泡器。)

3.幼儿动手制作,教师观察,给予有困难的孩子帮助。

4.交流分享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

三、结束部分

小结:今天我们使用各种工具吹泡泡,知道了生活中许多有洞洞、有缝隙的东西都能吹出泡泡;还知道了有些材料本来不能吹出泡泡,但经过小朋友动脑筋,也能变成好玩的吹泡器!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物品都能变成吹泡泡的工具,小朋友们回家后继续找一找,试一试吧!

本文来源:http://www.zjan56.com/dabanjiaoan/28757.html